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分享:《中庸》第一章教学设计  (广宁县南街第一小学   朱秀云)

(2013-09-25 15:44:30)
标签:

传统文化教育

《中庸》

黄伟博士

教育

分类: 教案分享


点评:该教学设计要素齐全,重点突出,可以照此执行。(肇庆学院文学院  黄伟博士)

 

教学内容】:《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教学分析

《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太平和合境界。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

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的意思。

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第一章的意思,理解“中”、“和”的意思。

4、培养学生能学而置用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原文,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

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齐背《大学》,引入学习《中庸》。

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期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是人人都有的本性;“,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

四、诵读训练

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首先请同学们来听配乐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认真的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生字生词及多音字的读音。
    2
、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

五、播放《中庸》第一章的翻译朗读视频,理解重点词语。

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如“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等。(学习方法指导:借助注释、听视频的译翻。)

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

1)天命:天赋。(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4)见(xian):显现,明显。(5)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6)中(zhong):符合。(7)节:节度法度。 (8)致,达到。

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

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

方式:在小组里说,同桌互相说,自己说。

八、尝试背诵。

九、学以致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

    1、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

2、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例如:乘车、吃饭等)

十、小结

同学们刚才学得都很不错,相信同学们通过对《中庸》的学习和感知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有的放矢,更上一层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