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反思
(2018-05-14 17:51:36)| 分类: 教学反思 |
九年级语文下册《蒹葭》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的《蒹葭》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主要写的是主人公为了心中的伊人,苦苦追寻,即使伊人若即若离,若隐若现,但他仍痴心不改的故事。
《蒹葭》集中体现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音韵和谐,诗境优美,诗情动人,意蕴丰富。针对本诗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四个由浅及深的层次。
第一个板块是“感受诗韵”,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经》押韵、叠词以及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朗朗上口、和谐的音乐美。我适时的将重章叠句的含义讲给学生,让学生加深理解。
第二个板块是“品味诗境”,因为诗歌中描绘了一个凄迷朦胧,萧瑟唯美的意境,于是我让学生仔细朗读,沉入到文字深处去用心感受,联想其中营造出来的意境。学生基本上能根据语境,根据词语来描绘出那幅画面。
第三个板块是“感受诗情”,让学生品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这里主要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并通过具体的词句,来体会主人公复杂的感情。
第四个板块是“探求诗意”,从古至今,人们对伊人的探索从未停止,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伊人究竟指什么?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东西让主人公心力憔悴而又苦苦追寻呢?仍然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去体会,伊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者是作者心中的一种什么念想,或者指的是人生中的哪些追求。通过引导让学生思考,感悟。
我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上完总体感觉还不错,学生的参与性较高,积极性也高,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我认为这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朗读贯穿始终
在设计的四个环节里,都是通过让学生去自读,小组读,集体读,反复的来掌握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和意蕴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感染,情感体验自然与众不同,通过朗读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诗经》这类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为学好其它篇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沉入文字 深入思考
还能通过“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一些重章叠句的成分中,看出主人公追求之路异常艰险,但是他依然能“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永不改变,这足以见得他的不畏艰险和执著的美好品质。
三、探求诗义
有的同学认为,伊人就是心中理想的美好人格,这种美好人格是难以企及的;还有的同学认为,伊人就是心中的理想,虽然它遥不可及,一会儿“宛在水中央”,一会儿“宛在水中坻”,一会儿“宛在水中沚”,但是只要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地不断的去上下而求索,伊人终有一天会触手可及;还有同学将伊人人理解为心中的美好幸福的生活,虽然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实现,但是经过自己的追求,奋斗拼搏,终有一天也会实现的……
总而言之,学生能围绕着我设计的课堂思路,自主地去研究,主动地去思考,也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脑海中的答案,不断地去发展自己的新想法,不断地有新的情感体验。这堂课我觉得学生的思维来说,得到一定的发展。学生在恬静的背景音乐的渗透熏陶下进入情境,循序渐进的去朗读,分析,思考,感悟,展示。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几个问题:
一、课堂有点前松后紧
前面三个环节,使学生回答有些冗长,我没有调控好课堂进程,导致后边理解诗歌意蕴的时间太少,显得有点儿急促。
前松后紧导致后面当堂检测没有时间了,学生只能在课后进行检测,不能及时的让学生检测,赋分并改正,这也是遗憾!
二、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
虽然说以朗读贯穿始终,但是朗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女生读,男生组,全班读为主,学生个人读的机会很少。可以让一些优中差的学生分别来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生朗读的兴趣会更高。
正所谓“学无止境”,其实我想说,教也无止境,每一堂课都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情感的沟通,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思维共同得到修正,发散和发展,也就是说教学相长。
我想教无止境,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去钻研课标,钻研教材,钻研学生,钻研学情,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对语文高效课堂的追求,我也应该像诗中主人公那样,“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样反反复复地上下去求索,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探求更好的教学艺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