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课稿—《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史显友

(2013-06-18 11:29:46)
分类: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评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潘晓敏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潘晓敏老师突破常规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上课方式,而是利用去夏门旅游的动车时刻表,通过学生读表格,获得信息,让学生体会数据是会说话的,从而自然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及价值,并由照片比较观察到校服的整齐对班级气氛的影响,而需要制订校服,从校服的选择到校服的尺寸统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伴随着一个知识点的落实,得出数据整理的方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在小组讨论例2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想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最后潘晓敏老师还让小组代表把自己的方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展示不难看出确实是一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习课堂,充分体现了课堂结构上是“学”与“教”的有机结合;潘晓敏老师更是利用一个个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使数学的三维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而潘晓敏老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班服尺寸的确定中,如何对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学生提出先按男女分类,再按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衣服的尺码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提升。在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老师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本节课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本节课中重点环节的教学,充分反映出学生学和教师导的过程,教师边导边教,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了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堂渗透统计思想的比较成功的公开课,值得这也是年轻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可喜可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