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该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
(2019-11-20 12:06:33)
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从中体验科学探索乐趣。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幼儿适当的引导,有效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并获得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那么,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该如何进行适当的引导呢?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倾向的兴趣点,从而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有着无穷的惊奇、疑惑和探究的欲望,尤其遇到陌生的事物、现象,幼儿都会瞬间产生亲自尝试或摆弄一番的强烈欲望。正是这样的“欲望”构成了幼儿不断认识世界、学习新知的强大内驱力,在这份好奇心的作用下,他们会不断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下雨了,他们会想要跑到雨里体验雨水淋在身上的感觉,会专找有积水的地方去踩一下,然后欣赏水花四溅;看到地上有个小洞,他们会随手利用身边的“工具”想方设法去探究洞里会有什么……也正因为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所以每个幼儿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平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并充分的利用与延伸,从而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二、在幼儿产生好奇和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保持必要的沉默。
在幼儿教育的最初期,幼儿关心的问题大多都和自然有关,如:天空为什么会是蓝的?云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什么会下雨?……在幼儿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幼儿答案,学会保持必要的沉默,并引导他们借助书本或动手操作去寻找答案,从而组织成一次次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教育活动。
教师还要注意,幼儿在进行科学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保持沉默。因为不必要的询问或干涉,都会打断幼儿行进中的思路,即便是表扬,也会使幼儿终止自己的探索活动。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观察和倾听幼儿的每一个活动细节,并从中去发现幼儿的进步,幼儿言行上的良性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记下那些共同研讨与总结时可以分享的发现,要凭借自己良好的洞察力和对幼儿的认知感觉去判断每个幼儿的探索该在什么时候告一段落,要对适合研讨的时机做出选择,要懂得怎样引导幼儿学会互相交换“研究成果”等等。
三、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兴趣、探索、发现和解释。
幼儿的兴趣点常常和教师不同,其思维方式和主张更是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教师应该以亲和、友善、尊重的态度去接纳和支持幼儿,进而促使幼儿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的欲望更强烈。例如:教师眼中有些丑陋的毛毛虫,幼儿却很喜欢,乐于探究它的一切。那么,教师就需要接纳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支持幼儿探究它的想法和做法,为幼儿提供探究需要的工具,并适时帮助扩展他们的经验。
在共同研讨与分享探究结果的时候,教师要明确:幼儿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事实的,幼儿对问题作出的回答和解释都真诚的来源于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因此,在幼儿的答案与教师预想的结果出现分歧时,教师一定要尊重幼儿表达的观点,并积极寻求幼儿观点背后承载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这一阶段,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尚处在学习、发展的状态,教师学会倾听的技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四、在幼儿需要时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幼儿保持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教师积极与材料互动,发挥榜样的作用。当幼儿面对新投放或新发现的材料无所适从、当幼儿探究活动有所停顿或有放弃迹象、当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可以找准时机介入,引导幼儿产生操作兴趣,并较规范地与材料进行互动,发挥榜样作用。
第二,适时适度地进行提问引导。提问引导过早,会让幼儿失去主动探索的机会,引导过迟则会让幼儿放弃探索。何时介入最恰当呢?当幼儿的探究行为或结果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时、当幼儿有求助需要时、当幼儿发生困难时(如发生纠纷或活动有停顿、放弃现象时)教师应准时介入。适当的给与幼儿指导,如鼓励、启发、挑战、暗示。
第四,努力激发和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常常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教师可增设“小问号专栏”和“小发现专栏”,鼓励幼儿提出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成功。
五、教师引导时的话语要避免任何的倾向性,要注意结论得出的自由与开放性。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的思维、言行易出现矛盾的情况,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提供引导与帮助时的措辞、语气要注意避免带有任何的倾向性。最好让幼儿轮流把自己遇到的情况表述出来,这样,一个看似共同的情况,通过每个幼儿自己的解释与描述,我们会发现多了许多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审视。
对于幼儿来说,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东西才会成为他们的认知内容。因此,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或进行讨论,使他们有机会回想操作过程,并形成自己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的结论和最初的猜想进行对照。当活动结果与预想一致时,能强化幼儿原有的认识;当活动结果与预想结果不一致时,将会促使幼儿调整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而建立新的知识与经验体系。
教师要透彻地理解、掌握“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这种科学教育理念的精髓,并在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给予幼儿恰当有效的引导,促使幼儿的兴趣变为探索科学的动力,从而支撑起幼儿由对事物的好奇到自主获取科学知识之间的桥梁。随着整个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深入的开展,最终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