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美术(11——20)周备课
(2015-01-12 12:27: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音美组 |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展示上节课学生的优秀作品,导入新课。指出一幅完整的风景画,可根据画中物象的主次关系或远近关系,分成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课件演示)
二、以水彩画《小瀛洲》为例,教师示范演示作画步骤
三、介绍技法
2、由学生尝试表现,并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小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评述和欣赏
五、学生练习
由学生临摹一幅课本中的西湖水彩风景画或进行水彩写生,如校
园秋色等。
六、阶段总结,作品展示和讲评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以“鱼的造型非常丰富,如果表现时不用笔画,而是用其他材料进行造型,你会用什么材料来做”来突出本课的特点,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展示上节课纸造型的优秀作品,导入用金属材料制作会有不同的效果。
3.分小组讨论本小组所带的材料的特点,并进行设计构思和造型,老师可引导学生作出选择。
5.比较、评价各小组的创作,引导学生自评并评价他人的作品,交流创作感受。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1.选播一则以手工制作造型的动画片(如竹节做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分析每一件作品的造型和材料的巧用,思考替换材料后,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4.学生用自己所带的材料进行创作,要求巧妙利用现有的材料,创作生动有趣的作品。
5.展示学生作品。可以将同学制作的小动物组合编一则小故事。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1.复习归纳纸、金属、塑料和利用废旧材料造型及制作的内容,导入如何设计一件具有科学原理和审美价值的学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代表展示小组准备的材料,并分析构思草图。
3.分析教材上学具作品的设计原理、材料及制作工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补充完善构思和对细节的处理。
4.按小组合作完成学具制作构思,展开小组竞赛活动。
5.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具的功能,交流学具的创作体会。小组之间互评,分别评出最有创意、科学性最强、制作最精美的作品。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对比,讨论区分陶与瓷的方法。
2、学生归纳观察与讨论的结果。(提示:用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吸水率不同、敲击声音不同等。)
3、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称,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你知道吗?为什么西方人会用这样的意思来指中国呢?(学生回答)
二、展开
1、陶瓷工艺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2、历代陶瓷欣赏。
中国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与火,改变了粘土的形状和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的第一页。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我国的陶瓷艺术作一个了解。(出示课题)
(1)
(2)了解原始陶器艺术
(1)
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据考证,在商代中期,我国就已经出现原始瓷器,到了东汉时期完成了由原始瓷发展为瓷器的飞跃。(课件展示)
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课件)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青瓷一统天下;北朝晚期,北方在白瓷制造技术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成功在烧制出了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后,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生产青瓷为主,青瓷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具有极高的瓷艺成就;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生产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课件)
(2)唐朝、五代的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全盛期。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窑》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对秘色瓷花口盘与汉代成熟青瓷的釉色作对比。越窑秘色瓷花口盘极力追求釉色如玉,以釉装饰作为装饰主流。
学生分组讨论越窑瓷器美在哪里,哪一方面最吸引人。
(3)欣赏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在宋代,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产品。宋瓷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是专门为皇室、皇宫生产用瓷的,所以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价值,生产时要计成本,但并非没有精美的艺术品。(课件展示)
(4)引导欣赏明清彩瓷。
欣赏明代青花瓷《青花群仙庆寿图罐》。了解瓷器的装饰工艺(釉上彩装饰与釉下彩装饰);了解瓷器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关系。
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工艺又有重大突破。一是始于元代的青花瓷,至明代永乐、成化年间达到高峰。这种瓷器是先在瓷胎上用钴料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经烧成后,釉色变青,纹饰清澈明丽,永不退色,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也是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的重要成就(课件);二是元代景德镇窑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红色花纹的瓷器,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的釉里红的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课件)三是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课件)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呈现出灿烂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制瓷技术更加丰富成熟,瓷器的质量与数量由此迅猛提高,明清时期的制瓷业,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达到了顶峰,对今后中国瓷业仍有着重大影响。(课件)
4.欣赏、评述练习。
2)陶瓷艺术对于我们当今生活的作用
5.小结。
第十七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
展示一件玻璃艺术品与一件陶瓷艺术品,请学生讨论一下两者的区别。(实物展示)
教师归纳:两者质感明显不同,艺术特色不同。(造型、图案及色彩)
二、
请学生说说身边常见的玻璃器及其用途。(可以制成门窗、灯泡、器皿、镜子等,就连运动器材中的滑雪板,也用得着玻璃,可见它的用途十分广泛。)
三、
1、
2、
玻璃制造工艺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诞生了,在中世纪时期,威尼斯就制造了大量的玻璃纪念品、酒瓶、酒杯和装饰品,是欧洲玻璃制造的中心。(课件)
四、
晶莹剔透的玻璃历来受到艺术家的青睐,近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西方玻璃工艺精益求精。百年前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更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艺术家纷纷参与生产过程,将自己的审美意趣融入作品之中,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悠久的玻璃器,经历了吹制技术、铅制水晶玻璃和模压技术这三次重大革新的脱胎换骨之后,19世纪晚期,在欧洲迎来了它的又一次新生——艺术玻璃的诞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艺术玻璃在法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五、引导欣赏世界各国玻璃艺术。
1、引导欣赏法国《蓝色洒金荷叶形缸》、《刻有花卉纹样的花瓶》、《白地橡实纹瓶》、比利时《套黄色车刻瓶》等。(课件)
2、给艺术玻璃分分类,说说有哪几类。
有玻璃雕花、车刻玻璃、酸蚀、彩色玻璃、切花、模压玻璃、套色和染色玻璃等。
3、了解玻璃制作工艺。
六、欣赏评述
说说对玻璃制品的感受。
七、练习
设计一个玻璃花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课,包括故宫博物院建筑特点的欣赏和故宫藏画作品的欣赏,以后者为重。篇首是故宫博物院建筑,其次编排的是三幅经典名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和风俗画,另外是文物藏品,如玉器、漆器等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山水画的透视学、色彩学,主要人物造型、服饰、性格特征描绘等,这会迫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史学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也包括美术学习。本课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利用直观教学,如用录像、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作品,以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热闹非凡的场景,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解时调动手法,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古今绘画技法的演化,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温州学生一个受地域限制,另外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因此可谓是对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艺术价值的认识有着先天的不足。针对学生这一现状,教师可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难点: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像资料
[授课内容]:北京故宫博物院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光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
(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神情。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3)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面?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3.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