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年级美术(11——20)周备课

(2015-01-12 12:27:08)
标签:

教育

分类: 音美组

                                                                         第十一课  美丽的西湖

                           

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教学难点  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课时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画工具

          教师:课件、范画作品等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展示上节课学生的优秀作品,导入新课。指出一幅完整的风景画,可根据画中物象的主次关系或远近关系,分成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课件演示)

 

 

    2、出示几张范画作品,让学生分析画中的远景、中景、近景,由学生说说各画有什么内容。

二、以水彩画《小瀛洲》为例,教师示范演示作画步骤

    1、用铅笔起稿,画出大体的轮廓。

    2、大笔刷上底色,天空色彩从远处画起(注意画板放置的角度)。

    3、画中景,刻画仔细。强调水彩画作画顺序宜从远画到近,从浅画到深。

    4、点缀近景,使画面更加生动。

三、介绍技法

    1、讲解水彩画在写生创作时常用的一些小技法。

2、由学生尝试表现,并引导学生说说这些小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评述和欣赏

    1、结合前面所学的水彩画的技法,并结合西湖的意境,对大自然的美进行评述。请学生说说他们最喜欢的水彩画作品及理由。

    2、欣赏课本中范画《七月》、《静谧》,指出水彩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有用笔、用色非常大胆奔放的,也有非常细腻的。采用什么样的技法,取决于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理解。

五、学生练习

由学生临摹一幅课本中的西湖水彩风景画或进行水彩写生,如校

 

 

园秋色等。

六、阶段总结,作品展示和讲评

                                                             第十二课  巧用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发现、巧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实践,掌握设计制作立体装饰物的基本要素和技法,并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感受、发现身边材料不同的质感,并在设计实践中巧妙运用,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课时按排  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瓦楞纸、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教师:课件、瓦楞纸造型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以“鱼的造型非常丰富,如果表现时不用笔画,而是用其他材料进行造型,你会用什么材料来做”来突出本课的特点,导入新课。

    2.学生分析教材上的作品:艺术家是用什么材料来造型的?感受不同材质的巧妙应用及丰富的造型。

    3.学生讨论瓦楞纸这一材料的质感和使用方法,如:怎样变化纸的形态可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最适合表现什么题材?纸材通常用割、卷、折、叠等不同方法,丰富其表现力度。

    4.展示瓦楞纸制作的作品,欣赏范例并同时分析其构思和制作的技巧。(提示:学生分析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5.除了瓦楞纸,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各种主题?学生思考并交流。(提示:结合教材分析,如用废旧报纸等。)

    6.学生实践。要求设计以纸质材料为主的装饰物,可建议使用瓦楞纸来设计制作。

    7.教师及时指导,对学生有创意的设计构思与造型制作可进行讨论并鼓励。  

    8.学生交流作品并自由表达制作感想,可自评、互评。   

                                                                 第十三课  巧用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发现、巧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实践,掌握设计制作立体装饰物的基本要素和技法,并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感受、发现身边材料不同的质感,并在设计实践中巧妙运用,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课时按排  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金属材料、手套、胶水、剪刀等手工制作工具和材料

          教师:课件、金属材料、范作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展示上节课纸造型的优秀作品,导入用金属材料制作会有不同的效果。

 2.分析不同形状和质感的金属材料的特征:金属的韧性和强度。

    (1)线材的造型作品的分析。

    (2)面材的造型作品的分析。

3.分小组讨论本小组所带的材料的特点,并进行设计构思和造型,老师可引导学生作出选择。

 4.按小组完成作品,特别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意识。

5.比较、评价各小组的创作,引导学生自评并评价他人的作品,交流创作感受。

   

 

                                                                第十四课  巧用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发现、巧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实践,掌握设计制作立体装饰物的基本要素和技法,并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感受、发现身边材料不同的质感,并在设计实践中巧妙运用,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课时按排  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塑料瓶、海绵、泡沫塑料等废旧材料,剪刀、美工刀、胶水

          教师:课件、范作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1.选播一则以手工制作造型的动画片(如竹节做的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分析每一件作品的造型和材料的巧用,思考替换材料后,又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3.根据学生所带的材料,选择性地进行分析,结合教材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材料不同的感受,拓宽思维。

4.学生用自己所带的材料进行创作,要求巧妙利用现有的材料,创作生动有趣的作品。

5.展示学生作品。可以将同学制作的小动物组合编一则小故事。

   

                                                           第十五课  巧用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的质感,通过发现、巧用身边的材料进行设计实践,掌握设计制作立体装饰物的基本要素和技法,并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2.培养学生美的感悟力和创造力,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感受、发现身边材料不同的质感,并在设计实践中巧妙运用,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如何巧妙运用材料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课时按排  四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学具制作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课件及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1.复习归纳纸、金属、塑料和利用废旧材料造型及制作的内容,导入如何设计一件具有科学原理和审美价值的学具。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选代表展示小组准备的材料,并分析构思草图。

3.分析教材上学具作品的设计原理、材料及制作工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补充完善构思和对细节的处理。

4.按小组合作完成学具制作构思,展开小组竞赛活动。

5.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具的功能,交流学具的创作体会。小组之间互评,分别评出最有创意、科学性最强、制作最精美的作品。

                                                                       第十六课  瓷器风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陶瓷工艺有所了解与认识。

    2.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中国陶瓷,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陶瓷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中国陶瓷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参与欣赏、评述。

教学难点  欣赏课涉及的专业名词较多,同时涉及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有关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要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陶瓷资料及文学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陶瓷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对比,讨论区分陶与瓷的方法。

2、学生归纳观察与讨论的结果。(提示:用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吸水率不同、敲击声音不同等。)

3、china是中国的英文名称,它还有另外一个含义,你知道吗?为什么西方人会用这样的意思来指中国呢?(学生回答)

二、展开

1、陶瓷工艺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陶瓷工艺是陶器工艺和瓷器工艺的总称,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

2、历代陶瓷欣赏。

中国制造陶器始于新石器时代,约有一万年的历史,它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与火,改变了粘土的形状和性质,创造了一种新的物质产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的第一页。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我国的陶瓷艺术作一个了解。(出示课题)

(1)   了解陶瓷艺术的欣赏方法

    从造型、装饰、色彩、材质、工艺等面去欣赏,同时结合各个时代瓷器工艺的特色。

(2)了解原始陶器艺术

    中国古代的陶器,由于烧制工艺的不同,出现了彩陶、灰陶和黑陶等陶器,其中以彩陶最为著名,主要有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彩陶(课件并分析)。龙山文化黑陶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把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课件)。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在当时大都是生活用具,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             教师介绍瓷器的产生与成熟过程。(①由陶到瓷的发展过程——夏至战国的原始瓷。②青瓷的成熟——汉代青瓷。)

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据考证,在商代中期,我国就已经出现原始瓷器,到了东汉时期完成了由原始瓷发展为瓷器的飞跃。(课件展示)

东汉时期,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课件)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属于起步发展阶段,青瓷一统天下;北朝晚期,北方在白瓷制造技术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成功在烧制出了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此后,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生产青瓷为主,青瓷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具有极高的瓷艺成就;北方以邢窑为代表生产的白瓷,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课件)

(2)唐朝、五代的青瓷“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的全盛期。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窑》中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越窑瓷器的釉色精美,对秘色瓷花口盘与汉代成熟青瓷的釉色作对比。越窑秘色瓷花口盘极力追求釉色如玉,以釉装饰作为装饰主流。

 提问:唐代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对陶瓷艺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越窑瓷器美在哪里,哪一方面最吸引人。

(3)欣赏宋代的五大名窑瓷器。

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在宋代,它的主要标志是全国已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被后世称为“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宋瓷是宋代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已成为风靡世界的名牌产品。宋瓷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是专门为皇室、皇宫生产用瓷的,所以不计成本,精益求精,窑址的地点、生产技术严格保密,工艺精美绝伦,传世瓷器多是稀世珍品;而民窑生产者看重的是实用价值,生产时要计成本,但并非没有精美的艺术品。(课件展示)

(4)引导欣赏明清彩瓷。

欣赏明代青花瓷《青花群仙庆寿图罐》。了解瓷器的装饰工艺(釉上彩装饰与釉下彩装饰);了解瓷器与中国书画艺术的关系。

元、明两代,中国瓷器工艺又有重大突破。一是始于元代的青花瓷,至明代永乐、成化年间达到高峰。这种瓷器是先在瓷胎上用钴料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经烧成后,釉色变青,纹饰清澈明丽,永不退色,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产量最大的一种瓷器,也是我国著名瓷都景德镇的重要成就(课件);二是元代景德镇窑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红色花纹的瓷器,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的釉里红的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课件)三是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课件)

中国陶瓷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呈现出灿烂的景象,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制瓷技术更加丰富成熟,瓷器的质量与数量由此迅猛提高,明清时期的制瓷业,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达到了顶峰,对今后中国瓷业仍有着重大影响。(课件)

4.欣赏、评述练习。

  1)陶瓷工艺对于人类的历史意义

2)陶瓷艺术对于我们当今生活的作用

5.小结。

第十七课   流光溢彩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和了解西方工艺美术中的重要内容——玻璃器。

           2.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玻璃器,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激发参与欣赏、评述的兴趣,能对西方玻璃艺术作简短评述,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的热爱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  了解西方的玻璃艺术,参与欣赏评述

教学难点  熟悉西方的玻璃工艺史以及有关历史知识、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

课时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玻璃资料及实物

          教师:玻璃瓶、陶瓷实物,橡皮泥,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对比分析

展示一件玻璃艺术品与一件陶瓷艺术品,请学生讨论一下两者的区别。(实物展示)

教师归纳:两者质感明显不同,艺术特色不同。(造型、图案及色彩)

二、    了解玻璃艺术品的用途。

请学生说说身边常见的玻璃器及其用途。(可以制成门窗、灯泡、器皿、镜子等,就连运动器材中的滑雪板,也用得着玻璃,可见它的用途十分广泛。)

三、    了解玻璃的基本知识。

1、         了解玻璃的成分

    玻璃是一种用石英砂、石灰石等混合物提炼而成的透明物体。

2、         介绍玻璃的起源。

玻璃制造工艺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诞生了,在中世纪时期,威尼斯就制造了大量的玻璃纪念品、酒瓶、酒杯和装饰品,是欧洲玻璃制造的中心。(课件)

四、    介绍艺术玻璃的产生。

晶莹剔透的玻璃历来受到艺术家的青睐,近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西方玻璃工艺精益求精。百年前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更使之焕发出勃勃生机。艺术家纷纷参与生产过程,将自己的审美意趣融入作品之中,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历史悠久的玻璃器,经历了吹制技术、铅制水晶玻璃和模压技术这三次重大革新的脱胎换骨之后,19世纪晚期,在欧洲迎来了它的又一次新生——艺术玻璃的诞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艺术玻璃在法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五、引导欣赏世界各国玻璃艺术。

1、引导欣赏法国《蓝色洒金荷叶形缸》、《刻有花卉纹样的花瓶》、《白地橡实纹瓶》、比利时《套黄色车刻瓶》等。(课件)

2、给艺术玻璃分分类,说说有哪几类。

有玻璃雕花、车刻玻璃、酸蚀、彩色玻璃、切花、模压玻璃、套色和染色玻璃等。

3、了解玻璃制作工艺。

 教师介绍几种玻璃制作工艺,出示几件玻璃艺术品,请学生说说运用的是哪种玻璃工艺。

六、欣赏评述

说说对玻璃制品的感受。

七、练习

设计一个玻璃花瓶

                                                         第十八课  北京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2.通过作品欣赏,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从而能够独立欣赏一件艺术作品。

  3.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热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课,包括故宫博物院建筑特点的欣赏和故宫藏画作品的欣赏,以后者为重。篇首是故宫博物院建筑,其次编排的是三幅经典名画,包括山水画、人物画和风俗画,另外是文物藏品,如玉器、漆器等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山水画的透视学、色彩学,主要人物造型、服饰、性格特征描绘等,这会迫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理解文学作品、史学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当然也包括美术学习。本课从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利用直观教学,如用录像、多媒体或幻灯展示作品,以奇特的造型、艳丽的色彩、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热闹非凡的场景,强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在讲解时调动手法,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如在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欣赏美术作品时,引导学生比较中西绘画的区别,古今绘画技法的演化,由浅入深、由外到内地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温州学生一个受地域限制,另外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因此可谓是对故宫博物院的藏品艺术价值的认识有着先天的不足。针对学生这一现状,教师可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故宫藏品的艺术特色,认识我国传统艺术种类,体会古典绘画的魅力。

  难点:理解传统艺术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美术作品

  (教师)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录像机或多媒体设备、故宫藏品资料、《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的影像资料

[授课内容]:北京故宫博物院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录像放映故宫博物院影像资料,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词,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教师向学生介绍故宫的建筑历史、特点及功用,说明故宫在明清时期作为皇宫,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皇权,现在被作为国家博物院,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珍贵文物,包括大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

  2.深入教学。

  (1)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让学生欣赏作品《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重要作品,设色光彩鲜亮。教师讲解北宋青绿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提示学生思考:北宋青绿山水与现代重彩山水有何区别?

  (2)作品赏析《韩熙载夜宴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将图中的五个局部分别放大,供学生更清楚地观察韩熙载本人的不同神情。提示学生思考:韩熙载与众人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教师分析作品形式及意义。

  (3)作品赏析《清明上河图》。

  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按照画面顺序从左至右,犹如沿途观赏一般,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提示学生联想:自己在家乡的庙会、集市是否观察过类似场面?

  教师讲解:《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民间风俗画,描绘了北宋汴京清明时节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景象,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教师对故宫藏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瓷器、漆器等文物作简要介绍。

  3.布置作业。                                 

  通过图书馆、博物馆或互联网,让学生查找、欣赏一些具有传统价值的中国画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

     可结合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料,展开课后延伸,进行交流,从而形成浓愈的了解故宫文化风,从而导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认识中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