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时讯》2024年10月29日发《茱萸情缘》

茱萸情缘
文/靳小倡
文章链接:http://dcsx.cnepaper.com/html/2024-10/29/content_32084_17937074.htm
那一年九月九,慢慢走过季节的边沿,蓦然看见你青春的容颜——不只是匆匆的一眼,更是前世的缘。你站在山坡上看风景,手中有一花纸伞。我站在窗前看你,你是最靓的一道风景线,是我的知己,我的红颜。微风散漫了你的秀发,吹动了你的纸伞,拨动了你的心弦。只那回眸的一瞬间,风雨交加了雷电。伞飞梦中,只留了手中的线,一 圈一圈,把梦做圆……雨中有两个背景,雨中有一个背景,雨中只有伞的背景……
这雨,你就下吧!不要停……
雨幕中,偶见你的红颜。
天晴了,天高云淡。七步成诗的曹大才子登临老君山见到你,赞曰: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唐朝的王维来了,游历于东都和西京之间,登秦岭而感怀: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 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他见到你,勾起了淡淡的乡愁!他是晚归迷途的羔羊,一路上呼喊张望。他的乡愁犹如坍塌的土坯墙,构树的根很长很长;他的乡愁是撒在地上的月光,是否还照在村后的池塘上……“七绝圣手”王昌龄也来了,登北楼远眺曰: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聚亲朋好友,戴茱萸囊辟邪,饮菊花酒益 寿,此人生一大乐事!王昌龄摇醒了陶渊明。
古今文人在重阳节为何如此钟情于茱萸呢?原来,茱萸雅号“辟邪翁”。传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忽一日,费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灾。速让家人用红布做袋,装茱萸,缠臂上,登高山,饮菊酒,可避祸。桓景一家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鸡犬牛羊全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重阳节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民间风俗,比肩于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
关于茱萸的来历,更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岁贡强楚。一年,吴使献本国特产药材“萸”于楚王。楚王爱财,看不上土生土长的药材,反以为吴国戏弄他。遂令人将吴使赶出宫。楚王身边的朱大夫深知萸是上等药材,有止痛止吐之功,善治胃寒腹痛、吐泻不止等症,可治楚王痼疾。遂忙将吴使接入家中,加以劝慰,并将萸保管起来。次年,楚王受寒,旧病复发,群医无策。朱大夫遂将萸煎熬,献给楚王服用,片刻止痛。楚王大喜,重赏朱大夫,并问何药如此神效?朱大夫便将吴使献药之事和盘托出。楚王听后幡然大悟,一面派 人携礼致歉吴王,一面命人广植萸。数年后,楚国瘟疫流行,全靠萸挽救了成千上万百姓的性命。楚国百姓为感谢朱大夫的救命之恩,便在萸前面加 了一个“朱”字,改称“朱萸”。后世的医学家又在朱字头上加个草字头,正式取名为“茱萸”,一直沿用至今。
与茱萸少时结缘,青年理解,中年回味反思,那是一种情缘!
少时结缘,缘于你为“六味地黄丸”的主要原料。老家种有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枣皮),那是当地百姓的收入来源。红红的果儿,是人们的希望,也让人们尝遍艰辛。我从山里走出来,去寻找诗和远方,艰辛留给了乡下的父母亲。
那年春节,忽见老母亲大拇指的指甲不见了,露出了血红的痕。我在追问,母亲在躲避,家人无语……猛然间,我明白了,那是母亲在收拾山茱萸的过程中把指甲磨掉了!锥心的痛啊!但我不恨你,还是感谢你,感谢你的深情!是你的价值换来了我的学费。
青年的我理解你。
中年尚知你行性温热,治寒驱毒,更可辟邪祛灾,则引为知己。更多的还是感激!感激你提醒我要有仁孝之心。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孝顺老人,一刻也不能耽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个有志男儿的梦想,但那不是每个父母的愿望。他们的愿望很简单,那就是儿女平安。的确,每个男儿都去治国平天下也不行。只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一个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这个社会就是美好的。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不知何时,丝雨又朦胧。
东坡先生姗姗而来,唱曰: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真可谓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也登高楼,和曰:又是重阳登高时,年年岁岁花相似。便得茱萸插满头,天命须知情归处。(159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