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晨刊》2023年06月21日发《漫话端午节》

漫话端午节
文/靳小倡
文章链接:http://epaper.rznews.cn/shtml/hhcb/20230621/599709.shtml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民间传统的节日,历史上也叫端阳节、天中节。“端午”本名“端五”,也叫“重五”、“重午”。《康熙大兴县志》载,这一天少女要“佩灵符,佩榴花”,因此叉名“女儿节”
提起端午节,自然会想起包粽子和划龙舟,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活动。棕子一名角黍,用菰芦叶包糯米制成,有三角形、方形和长形的。
古代,每逢五月初五,人们便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敬意。棕子就是从此演变来的。以后,逐渐成为应时当令的节日食品。这一习俗不仅国内流行,在日本、朝鲜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也较普遍。龙舟竞渡,场面热烈火炽。舟呈龙形,五色斑斓,首尾飞翘。划船的小伙子们赤膊彩巾,精神抖擞,在震天的锣鼓声中和彩旗指挥下破浪前进。近年来,在湖南屈子祠畔汩罗江上举行的龙舟竞渡格外引人瞩目。传说这里是当年屈原投江自沉之处,举行龙舟竞渡时,观众达十万人,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汩罗两岸。
过端午节,除包棕子和划龙舟以外,我国各地还有一些有趣的习俗。旧时,一些人家门上插葛蒲、艾叶,蒲叶剪成剑形,以示祛除瘟毒。堂屋里挂钟馗像,传说他能杀鬼驱魔。妇女用彩绸制成棕子、辣椒、萝卜、扫帚、簸箕、老虎之类的小饰物,用彩线串起,挂在孩子的肩头或胸前,叫“老虎索。若以丝线扎成菱角形小袋,内装沉香,系在小孩身上,名为香袋。有些人家用雄黄酒涂在孩子额头和鼻耳之间,或在额上写一“王”字。屋内挂绘有蛇、蝎子、蜈蚣、壁虎、虾蟆的五毒图。我国江南风俗,端午之日,在屋内焚烧苍术、自芷、芸香,再点上蚊香,蒸得烟雾腾腾,用以辟邪去毒。这些习俗,如果摒除迷信成分,实在是一种有益的卫生活动。因端午时届春夏之交,百虫俱发,这时用药物消灭虫害,对预防疾病是十分有益的。
至于为什么要用雄黄酒涂在孩子的脸上,可能与我国古老的医学有关。古医书《本经》讲,雄黄“疽痔死肌,杀百虫毒”。《医宗金鉴》也谈到“用雄黄与白矾研末,名二味拔毒散”,是外用良药。我国传统戏曲《白蛇传》也有许仙骗自娘子饮雄黄酒,使她现露原形的情节。《白蛇传》系属神话,但用雄黄驱毒防瘟,确有几分道理。因此涂雄黄酒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愿望。
端午节是欢乐的节日,但在旧时也是贫苦人家的难关。旧社会,债主在三节(端午、中秋、春节)登门要账乃是惯例。《都门杂咏》有一首打油诗说:“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债主怕灵符。”诗近戏谑,但却流露了因怕债主讨债,高悬灵符,企望能拒之门外的“过关”心情。(103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