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日报》2023年04月02日发《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文/靳小倡
文章链接:http://www.sqdaily.com/html/2023-04/02/content_210008.htm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两者的区别是,节气的清明,单纯反映物候的变化和时令的顺序,是一个用来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时间点,而作为节日的清明,包括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纪念意义。祭祀扫墓是清明节永恒的主题。但事实上,早在“清明”一词出现前,我们的祖先早已开始进行类似的活动。据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最早的丧葬祭祀行为可以追溯到大约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考古发现,山顶洞遗址内的骸骨旁边有赤铁矿石粉末的遗存和一些陪葬品。这表明原始人类已经对死去的同伴产生了敬畏情感,萌发了对亡者的悼念意识吗,这无疑是一种最原始的祭祀方式。
到了殷商时期,祭祀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商人崇拜神,包括天上诸神、祖先神、地上诸神,所以商人很注重祭祀,几乎每两三天就有一次祭祀活动,频繁的祭祀活动渐渐演变成了“周祭制度”。
与商朝相比,周朝对墓葬十分重视,设有专门的官员分别掌管王、侯、卿大夫、士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周礼·春官·家人》记载:“凡祭墓,为尸”,可见早在西周时就有祭墓之俗。《礼记·檀弓下》也记载了关于“哭墓”“展墓”“式墓”等不同的祭祀方法和内容。
“清明”一词,最早也出现在这一时期,《管子》中就有“清明发禁”之说,《国语》中则记载:一年中有 “八风”,其中清明风属“巽”,即“阳气上升,万物齐巽”。不过当时,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包括祭祖的内容,并没有明确定在清明日这一天。清明节祭奠,是一种仪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远远超越了仪式的范畴。在先祖坟前哭一曲悲歌,烧一沓纸钱,看袅袅青烟腾空而起,继而消散,那一刻,不仅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思考。那喧闹芜杂的声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无边无垠的时间里。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情怀,因为有了这天地之间的广阔背景,而显得更加豁达。所以,清明节虽然是一个怀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欢乐,就像宋人吴惟信的诗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个节日也鼓励踏春和愉快的运动。
以”忠孝”为核心的清明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也是家庭团结、社会稳定、民族认同的重要精神符号。发展到现代,清明节也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同时,每逢清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都要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是民族自觉与自信心的重要来源。
当然,非独清明,我国还有不少民族节日,都同样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因此,充分利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引导人们热爱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传统习俗焕发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