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滕州日报》2023年03月18日发《清风与廉政》

(2023-03-18 12:27:29)

清风与廉政

/靳小倡

文章链接:http://www.tzdaily.com.cn/html/2023-03/18/content_84954_15916544.htm

《滕州日报》2023年03月18日发《清风与廉政》

古人大概特别喜欢清风二字。例如形容人品质优秀叫清风高节;形容天气好叫清风朗日清风明月;形容夏天凉风宜人叫清风徐来;形容官员清正廉洁多叫两袖清风

其实,两袖清风最早叫两腋清风,用以形容人清爽舒畅和潇洒飘逸的样子。大体到元代才转用为形容为官清廉。因为古人肥大的衣袖内常置口袋,能装钱物。所以如果连袖内都只剩清风,身上就不可能再有其他什么东西了。意思是说,官员除了俸禄以外再不收取其他任何财物。

以明代的况钟(13831443)和于谦(13981457)为例。况钟曾是明代苏州知府,当他10年任满,离任赴京时,苏州县大批民众依依不舍,七邑耆民饯送数百里弗绝。他十分感动,吟了4首饯别诗。其中第二首是,清风两袖朝天去(见皇帝),不带江南一寸绵(不拿一针一线)。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后来苏州万人联名上书朝廷乞请况钟留任苏州。朝廷准奏,并加授况钟正三品按察使。

但流传最广的清风诗可能还数于谦,因为有些成语典故书中多把于谦的故事作为成语两袖清风的出处。于谦时任兵部侍郎,他巡抚河南回京时,别人劝他搜罗大批贡品礼物送给皇帝和朝中权贵。但他不带一物,于谦认为,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使人民遭殃。我进京连这些都不带,免得老百姓们议长论短。

自此以后,人们普遍用两袖清风形容官员清廉。例如清代阮元曾赠扬州知府魏成宪联曰,两袖清风廉太守,二分明月古扬州。后面一句源于唐代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我理解是,诗人既有用二分明月古扬州比照两袖清风廉太守,也有因为扬州是唐代最为繁华富庶之地,因此在这种地方当官而两袖清风,自更为不易的意思。

此外,古诗中也有用离任时行李简约来形容廉洁的。例如检点行嚢一担轻,就是上述苏州太守况钟在明宣德五年(1430)任满10年离任时的状况(《无题》);去时还似来时贫则是明代信阳知县胡寿安离任时的状况(诗载《信阳州志 》),唯有书籍布衣而已,道民泣送者数千人萧萧行李向东还是明代监察御史吴讷奉旨处理贵州陈年积案,当地官民敬之如神明,爱之如父母。吴讷回京复命时,当地准备礼物并礼金,吴讷坚拒不受,登舟而去。

历史上也曾有诗人反用两袖清风来讥讽贪官。例如讥讽清代顺治年间的浙江知府郭曰燧。诗的前两句是,腰缠十万宦资丰,压扁黄堂(知府正堂)两袖风,是说两袖清风被贪贿万贯给压扁(没)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则是清代十分流行的形容贪官的一副对联。

但廉政古诗中也有用寒来代清风的。因为寒就是意味着贫,为官而贫,肯定就是清廉之官了。例如清代郑板桥在辞官离开潍县回乡时,画竹赠别潍县士民,画上题写了《预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帽)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囊橐就是口袋,口袋空空两袖寒,就是说为官清廉。后两句是指自己将要过隐居生活。再如清代郭曾炘(18551928)在《题曾伯厚同年西山永慕图》中也有薄宦崎岖蜀道难,清风两袖不胜寒之句。即指郑伯厚曾在蜀地做官,蜀地行路难,郑伯厚在蜀地做清风两袖不胜寒的薄宦官尤难。

此外,清代诸锦《清风行》中使君袖里只清风,承家节操制府公,及明代薛瑄的《题四知台》中的千年四知台下路,至今犹自起清风则是分别赞扬知府郭廷翥和太守杨震为官清廉,拒贿的故事。其中四知台出处是,杨震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荐了王密,王密当官发了财。一次杨震东莱任中途经昌邑,王密深夜求见杨震,送十金报恩。杨震拒之,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严肃地说,天知,神知,吾知,子知,何谓无知!后人为纪念杨震高风亮节,在当地建起四知台,上述诗即为薛瑄路过四知台时题写的。这四知对后世影响很大,古诗文中多次出现。不过四知后世口头中多传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另外,古代廉政诗词中,字也很常用。例如清代以前,朝廷中负责监察的官员叫御史,御史办公的地方叫御史台。而御史台古称霜台,霜署或霜宪;御史弹劾大臣的奏章叫霜简(例如隋代江总《诒孔中丞奂》中有,故人名宦高,霜简肃权豪)。宋末元初的《文献通考·职官五三》中还称御史为风霜之任。因为风霜之义,既有高洁坚贞,艰难辛苦,峻厉严肃,又有繁霜降兮草木零的肃杀威风,大都和御史官员的应有素质和职业有关。所以《文献通考》中才说御史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也。1821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