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钾血症,首选氯化钙还是葡萄糖酸钙》

标签:
美食 |
高钾血症,首选氯化钙还是葡萄糖酸钙?
血钾异常在临床中非常常见,由于钾离子参与细胞电生理活动,因此高钾或低钾血症都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心跳骤停、猝死。低钾血症补钾、高钾血症降钾都是临床基本功。静脉钙剂的应用在高钾血症的抢救中至关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钙剂包括氯化钙和葡萄糖酸钙等。两种钙剂孰优孰劣?发生高钾血症时,两种钙剂又该如何选择?今天我们一一道来。
高血钾主要影响心脏和骨骼肌。心脏表现为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心电图改变包括T波高尖、ST段抬高、PR间期延长、QRS波群增宽、房室传导阻滞、室内阻滞、室颤甚至停搏,临床可表现为心悸、晕厥或心搏停止。
高血钾对骨骼肌的影响较少见,可表现为肌无力、四肢肌肉自发收缩,血钾持续升高最终可表现为四肢迟缓性瘫痪,但躯干、头部和呼吸肌不易受累,呼吸衰竭罕见。因此,发生高钾血症时,心脏损害相关表现的识别和监测是治疗的重点。
同为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元素,钙离子与钾离子具有相互拮抗的作用。高钾血症时,应用钙离子可稳定细胞膜电位,使心肌细胞阈电位上移,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的差距增大,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因此静脉注射钙剂在高钾血症的抢救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于高钾血症,尤其是严重高钾血症的治疗,临床上强调不同治疗方案的优先次序,具体如下:
优先级治疗:数分钟内稳定细胞膜。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静脉注射钙剂和碱化治疗。
次优先级治疗:接下来30-90分钟使钾移入细胞内,如常用胰岛素加葡萄糖溶液;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如特布他林等亦有效。β2受体激动药适用于使用常规治疗无效的高血钾症,但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后续治疗:开始较长期监测钾浓度并将钾离子排出体外。常用治疗方案包括应用利尿剂(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阳离子交换树脂、透析治疗等。
慢性治疗:包括寻找并纠正引起高钾血症的可能诱因、饮食控制、矫正代谢性酸中毒、碱化尿液、矫正低醛固酮血症等。
高钾血症,钙剂怎么用?
葡萄糖酸钙和氯化钙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静脉注射钙剂,均可用于治疗高钾血症。
静脉注射起效快,效果持续30-60分钟。注射钙剂速度应缓慢,1-2ml/分钟.否则可致全身或咽部发热、恶心、头晕、晕倒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可致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
两种钙剂具体用法如下:
高钾血症静脉钙剂的治疗方案
两种钙剂虽然在抢救高钾血症时均可应用,但有一定的区别,具体包括:
钙含量的差异:氯化钙分子量为111,一分子氯化钙含有一个钙离子;而葡萄糖酸钙分子量为430.37,一分子葡萄糖酸钙中同样含有一个钙离子。因此等浓度等体积的两种溶液,氯化钙的含钙量是葡萄糖酸钙的3倍多,使用时导致高钙血症的风险较高。
皮肤刺激性的差异:氯化钙有强烈的刺激性,不宜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静脉注射时如漏出血管外,可引起组织坏死,因此有条件的患者最好选择中心静脉给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氯化钙的使用。与氯化钙相比,葡萄糖酸钙的皮肤刺激性则显得更“柔和”一些,通过外周静脉给药更为安全。
应用钙剂,还需注意这些高钾血合并症!
钙剂虽然在高钾血症的抢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并非所有的情况均适用,在应用钙剂前应知晓其应用的禁忌证及注意事项,以免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
洋地黄是临床上一类常用药物,主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症状的改善和房颤患者心室率的控制。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接近,而钙剂与洋地黄类药物具有协同作用,高钙血症可增加心肌细胞内Ca2+超载和自发性Ca2+释放,从而增加洋地黄类药物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高钾血症患者同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或停用时间较短时,禁用钙剂注射。
应用钙剂同时应用噻嗪类利尿剂或雌激素时,可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容易导致高钙血症。此外,维生素D过多的患者,应用钙剂时钙的吸收增加,也容易导致高钙血症。因此高钾患者应用钙剂后除了监测血钾水平之外,还应当密切监测血钙水平,以免钙离子浓度过度升高,出现高钙血症,诱发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