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2022-03-13 14:08:00)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定义】
- 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BWS)是一个复杂的过度生长性疾病,通过基因组印记已明确导致这种疾病的一些基因。BWS 具有高的儿童实体瘤(包括横纹肌肉瘤)发病率。
- 【同义词】
- EMG 综合征( Exomphalos-Macroglossa-Gigantism 综合征)、WBS(Wiedemann-Beckwith 综合征)。
- 【发病率】
- 该综合征发病率据估计为1:13700,大部分(85%)为散发性。
- 【诊断标准】
- 可根据Elliot 或DeBaun 建议的临床标准对BWS 进行诊断,但也有部分病例不符合现有的任何诊断标准。Elliot 的诊断段标准为:3个主要特征或2个主要特征和3个或以上的次要特征。3个主要特征为:前腹壁缺陷、巨舌症和出生前或出生后超过同龄人体重第90 百分位以上。次要特征为:耳廓折痕、火焰痣、低血糖、巨肾和偏侧肥大等。DeBaun 的诊断标准稍低:5 个最常见特征中的2个或更多(巨舌症、出生体重超过同龄体重第90 百分位,出生1个月内出现低血糖、耳廓折痕和腹壁缺陷)。
- BWS 可根据染色体带分析(< 5%)进行诊断或进行DNA 诊断,现有的诊断技术包括RNA 水平的甲基化分析或印记缺失。
- 【临床特点】
- BWS由Beckwith 在1963 年首次描述,之后,Wiedemann 和Beckwith 进一步对该综合征进行描述。该综合征的特点是具有大量的临床特点,包括腹壁缺陷、出生前或出生后的巨人症、耳廓折痕、面部火焰痣、低血糖、肾异常和偏侧肥大等。
- 【肿瘤】
- BWS 患者儿童期发生肿瘤(大多在腹腔内)的危险性为7.5%,最常见的肿瘤为Wilms 瘤、肾上腺皮质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和肝母细胞瘤。亦有报道表明,黏液瘤、纤维瘤和胸壁错构瘤的发生概率增高。
- 【遗传学】
- 连锁分析显示,BWS由11q15的遗传学改变所致,同时可检测到染色体异常、LOI和基因突变,该综合征具有基因组印记(genomic imprinting)显示以母系传递为主。此外,染色体易位多为母系来源,而染色体重复和单亲二体性(uniparental disomy,UPD)为父系来源。所有已知的相关基因均为印记基因。11号染色体的易位断点被定位于11p15.3-pter内的3个不同区域,其一为邻近INS/IGF2的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染色体1区(BWSCR1),其近端大约5Mb为BWSCR2,再近端2Mb为BWSCR3。上述研究不仅对于基因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在临床方面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发生在BWSCR1和BWSCR3 内部的染色体易位与经典的BWS表型相关,而BWSCR2则与除偏侧肥大之外其他的次要临床表型特征相关,BWSCR1和BWSCR2已被克隆并分离,所有受累基因均为基因组印记基因。
〖BWSCR1〗
- 这一区域由一定数量的印记基因构成,所有已知的易位断点均可导致编码钾通道的KCNQ1的破坏,该基因也参与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发生。这一印记基因很可能并未直接参与BWS的发生,而KCNQ1的反向转录基因,即KCNQ1OT1,才是直接的参与者。该基因在50%~80%的BWS病例中显示异常的甲基化,为非编码基因,可能通过其RNA发生作用。CDKN1C为周期依赖激酶的抑制物,相关的两项研究显示其在大约20%的病例中发生杂合性突变,但突变频率尚未明确。尽管并非BWS的主要原因,但在亚洲的一些国家这种突变很有可能是升高的。此外,曾有报道表明该基因更多是在家族性病例中发挥作用。CDKN1C的小鼠模型揭示了一些临床特征,如脐突出、肾上腺皮质异常等。在人类,CDKN1C似乎与腹壁异常更为相关。另一个与BWS病因学密切相关的基因是IGF2,过表达IGF2的小鼠模型显示与BWS重叠的表型,该基因的印记缺失在BWS患者中很常见,其下游是另一个非编码基因H19。两者似乎相互连锁,H19对于IGF2印记状态的维持十分重要。在小鼠的研究亦表明两者相互关联,并与过度生长的表型有关。BWS中经常可见到H19的印记缺失(LOI),但并不总是与IGF2的印记缺失联合存在。此外,在11p15印记区有一个叫做ASCL2的基因,尽管尚未证实其与BWS的病因学有直接关系,但似乎可解释伴有单亲二体性BWS病例均表现为嵌合形式这一现象。该基因在小鼠的同源基因编码一个转录因子,在小鼠发育早期表达,同时对于胎盘的发育是必要的。引此可以想象该基因在人类如果缺失,或许也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