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与爱情之间,差一门哲学

(2021-02-25 11:05:39)
你与爱情之间,差一门哲学

      爱情与哲学有关系吗?阿兰·德波顿告诉你:是的!从《爱情笔记》到《爱的进化论》,历经二十
几年的写作
,德波顿在有关爱情的论述中唯一没有放弃的,是用他主观而内省的哲学思维方式以及
极其分裂的自我意识
,参与,同时关注自身在爱情关系中的参与。
     从小说的角度看
,他写的是随笔;从散文的角度看,他又专注于创作思考爱情的哲学书籍;若是
再从工具书的角度来对待
,这简直是一卷致力于教你如何俘获恋人、维护忠诚、对抗危机、保存热
情的秘辛。若能抽出时间阅读他的文字
,书中那个充满激情与怀疑、真诚又自私、迷狂和反思的爱
情世界
,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恋人和自己:
两个人的四重奏。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阿里斯托芬解释过“心上人”的概念,ta 是我们失去很久的“另一半”。最初,人类是雌雄同体,两背两胁,两只手,四条腿,一个脑袋上有两张脸,面朝着相反的方向。这些雌雄同体的人威力强大而且无比骄傲,宙斯不得不将他们一分为二,一半是男人,一半是女人。也就是从分开之日起,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重要的事情,是期盼着与那一半合二为一。这是真正物质层面的另一半,ta 不是肋骨,是与我们自己平等的个体。
     可是
,如何证明你的ta就是宙斯残酷地从你身上分割开来的那一半?德波顿笔下主人公的烦恼,
正是来自于初期迷狂后的惊醒:无论他们之间存在多少令人兴奋的相似点,ta 终究不是我命中注定
的那一半
!原本两个人的相处,自然地变成了两个“我”和两个“你”的游。
      和音乐概念中的弦乐四重奏有所区别
,爱情中的两个个体,在背负着寻找“另一半”的精神压
力下谱出的爱乐
,常常和“清纯”毫无关系。“你”“我”以及看不见的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很难在
统一的指挥下协作
,更像是为了一场必须的演出而临时凑来的不专业的乐手。
     不可否认
,德波顿提到他所信奉的爱的马克斯主义在恋情中作祟,这直接导致了双方爱情的逐
渐消逝
:如果心上人开始回应我们的爱,那么他们的吸引力也许很快就褪色。这是与上世纪末横扫
心理学健康领域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中的关键概念“自我效能”说恰好相近的一种心理暗示
,却表现
为一种负面的影响。自我效能的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如何思考、如何自我激励以及如何行
,这种强大的主观判断,在爱情中也会产生作用。自我效能的正面性在于用主观信念预先创造一
个美好的结果
,自我的认同度越高,事件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而马克斯主义者持类似的观点,对自己
越自信的人
,越能接受恋人爱的回馈。反之,缺少信心的人,则不敢轻信这爱的垂青,无法理解自己何
德何能会获得美丽、聪慧的心上人的爱意。于是
,不和谐的音符出现了。
      当融洽不再无边无际
,爱情乐曲的演奏便面临着失败。这不仅是激情退却的凝固,更是深知共
性无法达到的不得已。一段乐章终于结束
,不和谐的戛然而止也给奏乐者自己的身体带来不适,
有奏响新的篇章才能治愈那种强烈的不安感。伴随着新乐章的开启
,ta 又一次坠入爱河。
     向永恒前进
:我们真的能冲破爱的假想和枷锁吗?
爱情在假想中趋于完美,这同人类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幻想并无二致。如同米兰·昆德拉在《被
背叛的遗嘱》中所说的“往昔之井”
,幸福感,“不论它多么真实,它只是往昔之井的 
启发与命令的
结果”。我们对爱情的渴望铸就了心上人的特征,恋人的脸就是我们关于爱情幻想中的“往昔”,
每一个伟大作家心中的“黄金时代”,它们互相重叠,蕴藏了一个并不真实却异常美妙的世界,它得
到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和赞美
,也承载着我们草率却神奇的信念,使理想不致过早破灭。
      假想的事物总是存在一个共同特征
:与自身某种属性、要求、目标的一致性,或者说相似性。
建立一个爱情的乌托邦,“一致性”是基础,但多数人往往会忽略这种特性背后的虚无,也就是一种
不真实、不太可能实现的境地。德波顿提到的一个词
:“最初”,那几乎是世间所有美好的根本阶
段。
       最初的一切
,可以无懈可击,亦可无比美妙。然而,在爱情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更近似于人人周
知的那个哲学命题
,爱情只是一个瞬间,此后我们做的一切用以维持爱的行为,都将不再是爱。爱产
生于相互间缺乏了解的瞬间
,而后用渴望填补了无知。可怕的是,时间将向人们揭示,人类拥有独立
分离的肉体
,并不仅只是代表物质的界痕,而且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差异,想要超越这种差异是愚蠢的
奢求。每一个爱情故事
,都有可能结束于为了这一超越所做出努力的那个时刻。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中
,主人公吉尔在午夜十二点钟声敲响的时候进入了他梦寐
以求的菲茨杰拉德时代,
进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菲茨杰拉德时代的梦境。在这里,他不仅结识了海明威、达利、斯坦因,还同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亚娜擦出了爱情,“新恋情”的美妙让他很快对现实中的未婚妻失去了兴趣,愈发想要在巴黎的午夜时光中度过一生。然而一次散步,他和阿德里亚娜同时进入了高更的时代,当阿德里亚娜脸上露出的狂喜并决定永远留在那里之后,吉尔突然间醒悟。原来不同时空中的人,在对美好事物的幻想上,并没有随着时代而进步,回到过去由此成为了一种颇具意味的暗示:你所处的今天,也将成为后来人们心中的黄金年代!如果听从布鲁姆所说的:“世界只会变老,不会变得更好或更坏”,我们终将找到纠正眼下索然无味的方法,也将发现对抗虚假美好的一剂灵药。影片最后,在模拟梵高《星空》画面的取景框中,吉尔回到现实生活,和另一个女人往前方走去,音乐声突然响起,每一位观众都笃信,他们面对的必将是永恒。然而这到底是落幕还是开篇,只能等待生活去回答。
      婚姻生活
:一个构建恋情合法性和找回“不完美”的过程
       同《爱情笔记》结尾的爱情恐怖主义不同
,《爱的进化论》开始于主人公的合法结合。
       最先挑战婚姻罗曼蒂克的
,是生活。在“一地鸡毛”章中,主人公悲哀地意识到,生活维持着重
复而稳定的节奏
,经年岁月,皆是一般模样,很少有不同凡响的事务值得一提。曾经有关默契的哲学
的浪漫主义
,被日复一日无味的生活吞噬。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是平凡吞噬了浪漫,还是对同一张
脸的厌倦吞噬了爱情。但是他提醒读者注意
,当另一半很少再提及那些令我们害怕、震惊、厌恶之
,便是我们需要开始警觉之时,因为无论出于高尚还是自私的心理,这都表明我们不再被坦诚相见,
甚至被屏蔽在幻想之外。
       对于他人的爱
,是不满于自身婚姻的其中一个出口。“移情”(也就是婚外情)中的主体,往往并
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他们只是感觉自己的情景反应全然恰当,在自我的审判庭
,充当陪审团为自己做了无罪推定,并不认为这样做会造成故事的分崩离析。德波顿在写下婚姻
生活中这常见的一幕之后
,并没有放任不理,相反地他指出了一条解决的途径:如果说“移情”源自
婚姻双方相处细节上的不和谐
,那么我们并不必要为了和谐,而时刻保持通情达理;我们需要具备的
,偶有肚量欣然承认,在某些方面,任何人都可能会不可理喻。
       在抵抗生活的琐碎和平凡方面
,如果说有一种可靠的方式,那只能是放弃“追求完美”。我们遇
到的所有人都不完美
,如果笃信爱人“完美”,只是意味着你没有了解 ta。当一个人充分令自己失
望过
,我们才有资格说,自己开始了解 ta 了。也只能从这一刻开始,婚姻中的双方正式宣告了“我”
的存在
:合适人选的标志,是忍受差异的能力。般配,是爱情的成就,而不是前提。
      对于大多数想爱、正在爱、曾经爱过的人来说
,要回答“爱是什么,如何去爱”,都不容易。从
1993 年的《爱情笔记》到后来的《爱的进化论》,德波顿不试图说教,他也更非爱的悲观主义者,
的方式在他那里没有一定之规。这样形容
,似乎就不能证明他的作品对于爱情中你我的实用性,
,在他理性展示出来的种种现实画面里,我们所能确证的一种声音和态度,是永远不要过度想象爱
情的美好和残酷
,也不必惧怕爱情的得到和失去,幻想一种美好,不如创造一种真实。爱不仅是爱情,
爱还是人生真相投射的一面镜子,爱情是认识一个情绪更加真实的自我的最有趣的形式。爱也不仅
仅是“你”和“我”在相遇后的共生
,更是两个人合二为一后的重新独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