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mikiqq小米
mikiqq小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
  • 关注人气: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013-07-25 14:48:47)
标签:

教育

课题

学困生

XX月,我校课题“城乡结合部学校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研究”(简称“转化学困生”课题)成功通过了广州市“十五”规划课题立项。

在理论研究阶段,我们采用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教育理论书籍与教学研究资料,多途径搜集国内外有关学习困难生(简称学困生)的材料,然后分门别类梳理对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和转化对策研究有指导价值的理论观点,通过文献分析,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国内外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就这些理论观点对本研究的具体借鉴意义开展理论研究。

有关学困生的研究,从世界范围看,无论东西方,历代各个时期的教育家都有论述,下面就搜集的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相关资料作综述报告:

一、学困生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对学困生的研究,但真正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以1896年西方摩根的研究为始。摩根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并主要从神经学、医学角度从事研究,为学困生研究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到了1963年,柯克(Samual Kirk)正式发表主张采用“学习障碍”名词的演说,是学习障碍研究专门化的开端。7080年代开始,更多的研究者注重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例如: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学困生 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③1983年,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先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Edward Gardner)博士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大优点是能够根据孩子不同的天赋智力类型而设计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从而更能激发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美国著名教育专家琳达·坎普尔说:在过去的15年里,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思路,并为教育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变化。这一理论正在使人们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们解决学生学习困难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工作思路。

总的来说,西方在矫治学困生模式方面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学困生单独编班、编校进行专门矫治;第二阶段在专门矫治为主的同时,让这些孩子定期回归正常学校;目前更多的研究者主张学困生应回归主流学校,定期到专门的矫治机构进行矫治。总之西方一直把学困生的教育视为特殊教育的范畴,但在对学困生的研究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个别化的趋势。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他们虽然也很重视“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实践,但他们更侧重于“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研究。

    二、学困生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学困生研究的历史并不很长,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了对学困生的研究,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而真正将学习困难的儿童作为专门的教育研究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最初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成功的教学经验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法的体会及成功做法。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

自我国宣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来,有关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始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研究的切入口从为提高升学率逐渐转变为从不同角度系统探索中国学习障碍儿童的现状与特点。自发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学习障碍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同时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由此看出研究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可以说,上海与深圳对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如上海的愉快教学实验、顾泠沅的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深圳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实验、都是探索贯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育思想,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三、学困生国内相关课题研究与本课题的异同

在正式开始实验前,我们搜集了国内关于转化学困生的多个课题,整理出较为接近的九个课题:《学困生的诊断与指导》、《学习困难生的情感研究及转化策略》、《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形成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家庭教育》、《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研究》、《学困生心理辅导教育策略研究》、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为下一步进入实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从研究的几个角度比较一下这九个课题与本课题的异同:

(一)相同点

1、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与意义大致相同:都是以本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化学困生,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大致相同:主要以教育学理论、心理学观点、哲学观点、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3课题研究的方法大致相同:主要是理论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测试法、统计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三者相结合。

(二)不同点

1、课题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性质不同

①《学困生的诊断与指导》、《学习困难生的情感研究及转化策略》、《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理论与实践操作》、《形成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这四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包括了城市、农村及城乡结合部。

②《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这两个课题的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专指农村。

③本课题、《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研究》、《学困生心理辅导教育策略研究》《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家庭教育》这四个课题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则是专指城乡结合部。

2、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及主要内容不同

①《学困生的诊断与指导》课题主要从四个角度(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生内部因素、学校因素)去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建立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个案研究档案,找出有效防止学困生产生或有效转变学困生的规律,并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做好转化工作。

《学习困难生的情感研究及转化策略》课题主要从各种不同类型“学习困难生”的情感着手,研究他们在学习上产生困难的原因,运用情感教育策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改变他们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一定的转化策略,从而达到对“学习困难生”进行转化的目的。这是体现运用情感教育理论于教育教学领域的一种教育模式。

③《初中学习困难学生转化的理论与实践操作》课题主要以如何转化学困生为研究主线,以学困生的现状、形成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学困生个案等方面为辅来研究。

④《形成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师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课题主要研究教师因素对形成学困生的影响,从较深层次分析这一因素及其影响产生的过程,目的在于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转变教育观念和改变教育行为,预防并减少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有针对性地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好的发展。

⑤《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家庭教育》课题主要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及家长开展学习指导实验,使学困生家长认识提高,逐步树立了新的家教观念,增强了家庭的民主意识,改变了学困生家长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当家教方法,把为果教子”“教子做人做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使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了积极的配合。

⑥《城乡结合部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教学对策研究》课题主要通过认真研究城乡结合部这一特殊地域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记忆缺陷、注意缺陷、智力结构缺陷、创造力缺陷、非智力因素缺陷、学科学习问题等),寻找教学对策,达到转化学困生和降低学困生存在率的目的。

⑦《学困生心理辅导教育策略研究》课题主要通过从城乡结合部学困生心理因素出发,从学困生心理成因分析及矫治对策、青春期主要心理问题导致学困生成因的思考以及转化对策、离异家庭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利弊原因及解决方法、家长期望值过高导致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措施、交往障碍学困生心理辅导转化个案研究五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⑧《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生成因及对策的研究》课题主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实际,移植、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详细阐述了探求农村中小学学习困难生成因的操作过程及相应的转化策略,提出对学习困难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综合测试的方法,科学合理的进行归因、分类,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并运用学习成绩动态追踪图表,建立相应的个人档案,跟踪描绘出每个学困生在各项转化措施下各个时期的变化规律,促进了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⑨《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主要针对农村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实际,从钻研教材、设计教案、落实课堂入手,全程思考、设计能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体系促进学困生的自信、自立、自尊的建立,并探索以促进学困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⑩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城乡结合部学校这一特定的教育环境,通过调查、观察和分类方法,从学困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学习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中肯的分析,针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寻找造成其学习障碍的原因,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强化学困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教会他们懂得调整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各科的教学效率,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乡结合部学校的非智力型学习困难生。

3、课题研究取得的具体成果不同

十个课题虽然都以研究转化学困生为主要目的,但由于所研究的具体目标及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取得的具体成果也不尽同,主要表现在应用性成果方面,如有的建立了适合校情发展的模式、有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家校合作制度、有的则构建了心理机制等等。

综上所述,本课题与上述九个课题既有值得借鉴的相同点,又有其不同的创新点。

                                                                       (作者:刘燕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