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传统体育游戏项目及规则汇编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类 |
传统体育游戏项目及规则汇编
一、“猫逮老鼠”
1、培养幼儿的追逐、躲闪能力。
2、培养幼儿的应变能力。
准备:平坦较大的活动场地
玩法:又称“老鼠老鼠一月一”。多个儿童手拉手向内围成一圈,一个儿童站在圈外扮“猫”,一个儿童在圈内扮“鼠”。游戏开始,大家齐唱“老鼠老鼠一月一,早来!老鼠老鼠二月二,早来!……”一直唱到“老鼠老鼠九月九,逮住老鼠咬一口!”此时,“鼠”自圈内窜出,“猫”趁势追捉。若“鼠”连钻数“洞”未被捉住,则轮换。若被捉住,停止游戏一次。
二、跳房
目标:
1、初步培养幼儿双腿跳、单腿跳的技能。
2、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准备:各种样式的方格
玩法:
玩法多样。一般先在地上划一“田”字形的“房”,在“田”字一端或几端划一半圆形(俗称“馍馍头”)。游戏时,把“瓦儿”(砖块、瓦块、石块等均可)掷于“馍馍头”内,玩者单脚跳入,并将“瓦儿”踢入下一格,依次转下一圈即可将“瓦儿”掷于第二格内,如此类推,跳完一圈便可“占房”一间。跳至自己的房内可双脚落地,别人则须跨过该“房”。玩时,不能另一脚落地、不能“压杠”(“瓦儿”压在划线上)、也不能“踩杠”(脚踩在划线上),否则都算犯规,犯规者出局等待下一轮。最后,谁占的“房”多谁为胜者
三、“剪子包袱锤”
俗称“贼幺贼”、“将军宝”。玩时,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规则是:剪子胜包袱、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游戏人数不限,大家一起喊:“将军……宝”或“贼幺……贼”,并同时伸手决出胜负。
四、跳拉拉秧
玩时,3人以上,先由两人相对而坐,脚板抵着脚板。其他人则跑步跳过,并唱:“一步拉拉秧,二步喝面汤,三步吃韭菜,四步摞起来。”每唱一句要跳四次完成一个过程,坐着的人就摞高一只脚,直到四只脚全摞起来高度仍能过去为胜,若跳者碰到坐者的脚,则轮换。
五、丢手绢
又称“丢手巾儿”。玩时,众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轮换再来。
六、木头人
“木头人” 参加者两人念儿歌,儿歌念完后,立刻静止不动,不说不笑地对视,谁先忍不住动或笑了,就算输。
儿歌:山山山,爬高山,山上有个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
七、捉龙尾:活动目标】
1、追逐目标和集体协调地躲闪。
2、激发幼儿对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参加人数:6到10人;
2、场地布置:幼儿活动场地。
【游戏过程】
参加者选一人做龙头,一人做捉龙尾者。其余人一个接一个地拉住衣摆接在龙头后面做龙身,最后一人就是龙尾。
捉者
我要吃龙头,
我要吃龙中,
我要吃龙尾,
对话一完,捉龙尾者便两边移动跑,寻找捉住龙尾的机会。龙头千方百计地挡住捉龙尾者,龙身龙尾一串人很快地跟着龙头移动跑,以防被捉住。注意龙身不要脱节。如果做龙尾的被捉住了,要自动退下,另一名在最后的自然成为龙尾。
【创新玩法】
创新玩法是龙头看到龙尾跑不动了,就原地蹲下,后面的龙身和龙尾一起蹲下。捉龙尾者看到龙尾蹲下了,就不能再捉了。
八、滚铁环游戏规则:
滚铁环是对人的耐心和平衡技巧的考验。用一根粗铁丝做一个圆圈,再做一个前端带钩的推杆,手握推杆推动铁环向前滚动。技艺高超的玩家可以让这只“车轮”滚一段长路而不倒下,其间还要经过无数凸凹的路面和水坑。
若要进行比赛,可采取分组迎面接力的形式,将铁环滚至对面,完成最快的一组获胜。
九、抛沙包游戏规则:
十、捉迷藏(海南方言:嘎加明)的游戏规则:
先是抓阄儿抽出一个“追踪者”,他须在原地蹲上约一分钟光景,待其它伙伴都藏身好之后方可进行“追捕”,将全部伙伴找出才算一轮游戏结束;然后再次抓阄儿,进行第二轮游戏……。
另外一种玩发是:
十一、摔哇呜
流行于五六十年代,一般是在雨后儿童常玩的游戏。玩时,人数多少无限制,各自备泥一团,并用泥团捏成各式各样的“泥碗儿”。捏好后,高唱“东乡的、西乡的,都来听俺放枪的”,也有高唱“东北风、西北风,摔个响儿给你听”,然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内空气冲破“碗”底成一窟窿,摔者和其他参赛者各喊“吃蛋儿”或“吃片儿”。谁喊出早就按谁说的算。然后,其他参赛者拿出备用泥团捏成片或蛋堵于泥洞上面。最后以各自的泥团多少决定胜负(多者胜于少者)。
十二、跳飞机格游戏规则
每次只能跳一人,前面的人回来后下一个人才能跳,跳完的同学到队伍后面站好,那组同学先都跳完那组就获胜。
十三、闷葫芦:
又称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分为单轮和双轮,圆盘四周的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以各圆盘哨口的数量而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时,各哨同时发音。操作技巧有扔高、呲竿、换手、一线二、一线三等多种形式,以北京、天津最为流行。
十四、 扇皮将
扇皮将,又叫“扇板儿”。皮将多为用纸叠成,其形有三角、方形,有单面、双面之分。玩时,一般是一方先将皮将安放地上,另一方寻找皮将与地面的缝隙,又叫“窍儿”,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皮将用力掷地扇对方的皮将。若将对方皮将扇翻个,则胜,对方皮将归己;若扇不翻,对方则拣起自己的皮将扇对方皮将,直至决出胜者。
十五、 逮柴:
一种民间游戏,把木条放在较远处,用另一根木条去砸,以被砸木条翻转为胜利标志,胜者将所砸木条据为己有。民间玩此游戏者多为男孩,初时为赢生火之木材,后来范围扩大至家具建筑等木材。
十六、撞拐:
一腿独立,另一腿盘屈胯前,双手或单手握脚,使膝盖向前突出,以单膝攻击对方。被击出场外、双脚落地或失去平衡倒下者为输。不允许利用头和手,包括手臂、肘关节等部位作为攻击武器。
十七、抽陀螺:
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木头做的陀螺也叫“抽嘎嘎”。
十八、翻绳
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一人玩和双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圈状,套于手指上,通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鸡腚眼子等。
十九、拍方宝:
方宝一般用烟盒叠成,呈正方形。游戏规则很简单,一人将自己的方宝正面朝上置于地,另一人用自己的方宝往上摔,可以摔到对手的方宝上或者旁边,目的是把它弄翻个儿,即为赢。
二十、撅杏核
多为男孩玩耍。玩时,每人拿出数量相同的杏核参赛。以剪子包袱锤方式决出先后顺序。先将所有杏核抛散在地上,所有玩者依其先后将杏核敛起,只剩三枚成并列状。玩者用拇指将一端杏核撅起,使其落在另一侧的杏核上,所以也称“隔山打虎”。若砸不中或撅起的杏核碰到中间那块杏核,则轮换。若砸中,三枚杏核则归为己有,用所剩杏核继续玩。除上述玩法,还有“蹦杏核”、“弹杏核”等。
二十一、抓子儿:
也是过去女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2人一组进行比赛,每人得到1套比赛道具(沙包1个,麻将牌3个)。抛出沙包,翻过一张麻将牌,接住沙包;继续抛出沙包,翻过两张麻将牌,接住沙包;再抛出沙包,将全部三张麻将牌竖立起来,接住沙包。成功完成上述动作,且用时短者即为获胜。
二十二、跳皮筋:
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和头顶,最后双手举高,难度越来越大。跳时不许用手,还要配唱自编的歌谣。跳皮筋有挑、勾、踩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同时还可组合跳出若干个花样来。
二十三、捡石子:
两人席地而坐,玩时抛起一个石子,按规定抓取地上剩下的,先一次一个,再一次两个……这种游戏体力消耗不大,但眼神和脖子要随石子的抛上落下而动,脑子反应和手掌活动都要十分灵敏
二十四、打呱儿
即打手背。玩时,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对方手掌相靠,然后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中,继续玩;如击空,则轮换。
二十五、走四棋儿
除少儿玩外,成年人也常常摆局“厮杀”。玩时,在地上画一棋盘:纵横线各四条,每人执四个棋子(多用石块、砖块、木块等代替)对阵摆布。走子时,纵横进退,但每次只许走一步。若一方两子相邻,与对方一子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线上再无别子时,则“吃”掉对方一子。一方只剩下一子无法对阵时为输。
二十六、拾子儿
多为女孩玩的一种游戏。玩时,几个人就地选若干块石子,先由一人将石子撒散开,遂将一子抛起,同时迅速抓起地面的石子,再马上接住抛起的石子。有时拾单、有时拾双,拾多者为胜。拾子时,手不准触及不该拾的子儿,否则,被称为“瞎唡”(意为违背游戏规则,失效、失败了。系济南人在各类游戏中的常用语),改换别人拾子儿,依次轮换。也有的用布缝制的小沙袋代替石子。也有的用麻将牌或涂上颜色的木块代替,济南俗称“拾方块”,其玩法大致与拾子儿无异,不过又多了立、竖等玩法。
二十七、踢毽子:
用废垫片与小布头做毽子的底座,又用橡胶管做毽身,把鸡毛插在橡胶管里,这样一个结实而又漂亮的毽子就做成了。这样的毽子比较标准,简单的就是用小小的布片缝制一个小布包,在小布包里放一些豆玉米粒之类的东西,然后缝好就可以。
二十八、砌冰糕棍:
收集一大把冰棒棍,洗干净。玩的时候席地而坐,把手中的冰棒棍在一定高度上撒下,然后一根一根取出,抽取的时候只能拿一根,碰到别的棍儿算输,轮到对方抽。抽出的归自己,最后看谁的棍多谁就赢。这游戏对智力开发有益,可训练孩子的眼力、观察力、判断力、细心和耐心
二十九、“猫逮老鼠”
又称“老鼠老鼠一月一”。五六十年代,一到天黑,多个儿童手拉手向内围成一圈,一个儿童站在圈外扮“猫”,一个儿童在圈内扮“鼠”。游戏开始,大家齐唱“老鼠老鼠一月一,早来!老鼠老鼠二月二,早来!……”一直唱到“老鼠老鼠九月九,逮住老鼠咬一口!”此时,“鼠”自圈内窜出,“猫”趁势追捉。若“鼠”连钻数“洞”未被捉住,则轮换。若被捉住,则罚“鼠”钻裤裆。
三十、杠老杠
也叫“劈老根”,是秋冬季节流行的儿童游戏。玩时,选用较粗且韧性强的杨树叶柄,两人各用自己的叶柄勾搭折拉对方的叶柄,断者为输。儿童一般把自己常胜不断的叶柄称“老杠”和“老根”。
三十一、踢毽子
多为女孩玩耍。毽子的踢法多种多样,简单的以连续踢的次数多少定胜负,复杂的则有正、左、拐、跳、打等。游戏时,边踢边唱(或数数),一般逢五遇十即将毽子停于脚面一次(称“嗯”)。清代流传三四人入局对踢。
三十二、跳绳
又名“跳百索”。花样繁多,分单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单人跳时,双手摆绳,可前摆跳、后摆跳、双手交叉摆绳跳,也可带人跳、蹲跳、跑步快跳等。多人跳时,一般由两人摆绳,也可将绳一端系树上由一人摆绳,其他人跳,跳法多种多样,边跳边唱。
三十三、打尜
多为男孩玩耍。流行于济南的儿童游戏。“尜”一般为10~15厘米长的木棍,两端削尖。玩时人数不限,一般分两组,就地画一方框为“城”。各组选一人站“城”内,轻捏尜一端,用一尺余长木板将尜用力打出,尜落点远者那组先正式开打,另一组为接方。游戏时,把尜放至“城”口,然后一组人相继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击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挥动木板将尜用力击出。一人打空再换一人接着打,最后一人打空时,另一组人则急忙拣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则一边快速向回跑,一边可伺机用木板阻击抛掷在空中的木尜。跑回“城”边,挥动手中木板,不让对方将尜扔进“城”内,若扔进“城”内,则两组交换。若扔不进“城”内,打方可继续向前打第二轮。直到接方再也无法将尜扔进“城”内,接方就认输。
三十四、弹玻璃球儿(我们通常叫打波子)游戏规则:
三十五、砸“毛驴儿”
是旧时较流行的儿童游戏。玩时,一般三人以上,可分两组。每组中选出一体质较弱者当“墙”,其余则以头抵裆充任“毛驴儿”。另一组人则后退几米助跑,骑上“毛驴”。“砸”法多样,有扶手的、不扶手的等。如骑不上去,或骑上再掉下来,则轮换。如“毛驴”支撑不住趴下,则另一组重新再“砸”一回。若全部骑上,则选一人与对方的“墙”以剪子包袱锤一决胜负。负者充当“毛驴”。
三十六、投“皇上”
玩时,拣一块较大的砖块竖于地上作“皇上”,周围竖一些小一点的砖块作“鼻子”、“耳朵”、“小辫儿”、“顶门杠”等,距“皇上”数米外划一线为界。玩者站在线外以砖块击投。击倒“皇上”、“鼻子”、“耳朵”、“小辫儿”、“顶门杠”者,即用自己的砖块压在上面,别人可再投。最后那位击投不倒者便是输者。由击中“皇上”者发号施令,那些击倒“鼻子、耳朵、小辫儿”的小伙伴们分别扭住输者的鼻子、耳朵和脑后头发,击倒“顶门杠”者用单腿膝盖不断地撞击输者的屁股,从“皇上”所在地向界线方向走去。走至途中,“皇上”一咳嗽,众人便往回跑。输者便追,追上哪位便以相应的惩罚如扭耳朵、捏鼻子走回原处,或让被追上的那位将输者背回原处。
三十七、“骑马”打仗
玩时,一般由两人一组,一人作“马”,背着另一人,与其他组对阵。双方可通过拉、拽等方式,设法将对方拉下“马”为胜。
三十八、“剪子包袱锤”
俗称“贼幺贼”、“将军宝”。玩时,食指与中指同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规则是:剪子胜包袱、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游戏人数不限,大家一起喊:“将军……宝”或“贼幺……贼”,并同时伸手决出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