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佳句摘抄

标签:
读书佳句摘抄杰克·伦敦 |
分类: 读书 |
他突然被人从文明的中心抓走,扔到了蛮荒的原始腹地,这可不是成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懒洋洋地吃饱了晒太阳的日子。这里没有安宁,不能休息,也不存在片刻的安全感。P10
干这拉雪橇的苦力,似乎是他们的本分,是他们生存的最高体现,是他们生命的唯一目标,是他们赖以获得乐趣的全部源泉。P15
与其报复,还不如改正错误来得划算。P15
在严酷无情的生存斗争中,道德观念是一钱不值的废物,简直就是一种缺陷。那玩意儿在南方还是不错的,那地方讲的是博爱、友谊,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情感;而这里讲的是棒牙原则,谁要考虑那种废物,谁就是大傻瓜。要是他还把那玩意儿放在心上,他的前途可就实在堪忧了。P16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像这个种族一样古老,是自远祖时期就开始传唱的一首歌,那时唯有悲歌。P26
生命的顶峰是以一种狂喜为其标志的,它是生命不能超越的。这P27是一个生存之迷,这种狂喜在生命最为活跃的时期到来,到来之时,生命全然处于一种忘却自身的状态。这种狂喜,这种对生命自身的忘却,发生于艺术家,是他沉迷于一片激情的烈焰之中而超然忘我之际;发生于士兵,是他战场拼杀狂暴嗜血而毫无恻隐之时;发生于巴克,是他引领群狗发出远祖的狼嚎奋力追逐月光下逃窜的鲜活野味的时候。他叫出的是本性深处的回响,而他本性中那深不可测之处,超越了他自身,一直回溯到生命的源头。一种无形的力量完全控制了他,那是纯粹的生命涌动,是生存的波澜,是每块肌肉、每个关节、每条筋腱协调活动,是除了死亡之外的一切,是兴奋热烈的运动,是在星空之下的宁静白雪上面的欢快飞奔,是这一切所带来的无限快感。P28
生命有如汹涌的潮水在他体内流动,欣喜而狂热,仿佛要使他在狂喜中碎裂,让生命的潮水流泻整个世界。P70
每当漫长的冬夜来临,狼群追踪猎物进入低洼山谷的时候,可以看见他奔跑在狼群之首,在惨淡的月色中或明灭的极光下奔腾跳跃,其形伟硕,超群出众,他那粗喉大嗓长啸狂歌,唱出早年世界的歌,那是狼群之歌。P77
——[美国]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之《荒野的呼唤》
太阳靠近了地平线,像快要熄灭的火焰,一阵阵暗淡下来,几乎完全隐形于弥漫的飞云流雾之中,既无形状也无轮廓,暮霭迷蒙,浑不可辨。P79
——[美国]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之《热爱生命》
这人肤色浅黄,一脸和气,随时显示出幽默的神态。这是一张表情丰富的面孔,及时显示思想情绪的变化,心里想什么,从脸上全都看P100得出。各种思想情绪好似一阵疾风吹过水面,在他脸上泛起涟漪。他那一头乱蓬蓬的浅黄头发并不浓密,颜色和肤色接近,很浅淡,简直看不出什么颜色。他的眼睛却蓝得令人吃惊,仿佛他身上应该有的颜色全集中到眼睛上来了。这双眼睛总是带笑,显示着愉快,而且还含着几分儿童般的天真和惊奇,但是,里面也包含着一种难以描述的沉着的自信和坚毅的气魄,是经验和阅历带来的那种气质。P101
——[美国]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之《金谷》
眼前的东西总是易于察觉、易于意料的,这些事办起来也容易。人人都愿意自己的日子太平安定,这方面真是动不如静。人类发展得越文明,生活也就越安定。在文明社会里,一切都清楚明白,意外的事很少发生。但是一旦发生意外的事,而这事又非常严重的话,适应不了的人可就要遭殃了。他们适应不了陌生的新方式,因为他们眼力不好,看不出隐蔽的事物,没有应变能力,无法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惯。然而,到了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再也过不下去的时候,就只剩下死路一条了。P116
——[美国]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之《意外》
穷人家是饥饿的流浪汉最后的可靠保障。穷人家向来不会让人失望,他们从来不把饿汉撵走。我讨饭走遍了美国,无数次遭到建在优越地势上那些高门大户的拒绝;可是总能从搭在溪畔泽边那些茅屋里要到吃的,尽管茅屋的窗子破不溜丢,塞着破布挡风,屋里的女主人常年劳累,一副憔悴的样子。啊,道貌岸然的慈善家们!你们到穷人家那里学一学,唯独穷人才有慈善心肠。他们给人的东西绝不是自己用不了的,他们绝不贪得无厌。他们没有多余的东西。他们肯把自己需要的东西给人,绝不吝啬,往往是把自己赖以为生的东西分给别人。丢给狗一块骨头算不上慈善。和狗一样饥饿,又能和狗分享一块骨头,才是慈善。P158
总之,艺术不过是一种完美的骗术,骗术造就了无数“故事”。P161
大概流浪生活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毫无单调之感。在流浪世界,生活的面貌是变化多端的——是一个始终处在变动中的场景,不可思议的情况会突然出现,路途上每个转折都会出人意料。流浪汉绝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他总是活在此时此刻。他通过亲身体验,懂得刻意的追求往往无用,因而乐于随兴所之,陶醉在突发的机遇之中。P183
这一天过去了——我无数日子里的一天。明天是新的一天,而我依旧年轻。P193
——[美国]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之《铁道生涯》
——[美国]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贾文浩译),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