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谝闲传*桑林祈雨
(2023-10-06 12:08:03)*江源·谝闲传*
中秋国庆长假,热闹的地方不想去,因为我喜欢那浑身是宝的桑树,本来打算去荥阳桑园村看桑林的,因故未能成行,只能回忆那远久的历史。
《淮南子》记述,3600年前,商朝建国于现在的郑州,第一个国王是成汤,后人称他为商汤。老天爷不给商汤面子,七年大旱,一滴雨都没有下,庄稼都长不出来,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祈雨,但是,就是不下雨。太史占卜,说必须用人做祭品来祈祷上苍。商汤听后,说:“我祈雨是为了救人,哪能为了救人而杀人呢?如果必须用人做祭品,那就让我来做吧。”于是,他沐浴更衣,剪头发,修指甲,而后乘白马素车,身上缠着白茅,把自己当成献给上天的供品,到今荥阳市西北桑园村桑林亲自祈雨。商汤责备自己(罪己):“是不是我没有把政事办好?是不是我过分使用了百姓?是不是我的宫廷过于豪华?是不是我听信了女人的枕头风?是不是官员中行贿受贿的风气太盛,我没有管好?是不是好进谗言的小人得势,我没有察觉?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都不下雨,庄稼都要旱死了?……”商汤的话还没说完,天上就下起大雨,解除了天下大旱。
罪己诏是封建时代皇帝发布的命令、诏书里的一种特殊文种,一般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危机时,皇帝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而发布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再多说,就画蛇添足了。2023.10.06
【附】闲话罪己诏
*江源·读史札记*闲话罪己诏
闲话罪己诏
反省自己,不由使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罪己诏”。
各朝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分别是:汉代十五位、若包括吕后的话,两汉有二十四位皇帝,其中有十五位下过“罪己诏”;接下来三国有一位,就是魏文帝;再有吴国两位、两晋七位、南朝十四位、北朝一位、隋朝一位、唐朝八位、五代六位、宋代七位、辽代一位、金代一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如果按所占比例来算的话,清朝比例最高:十个皇帝有八个下过“罪己诏”。
在古代的典籍里能够找到的“罪己诏”模本,是《尚书》中的《汤诰》和《秦誓》。文字比较详细并且能够作为模本的,是《吕氏春秋》里出现的这句后代“罪己诏”常用的格式语言:“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讲的是商汤罪己的故事。所以,“罪己诏”的起源,古人认为是从“禹、汤罪己”开始的。据古籍记载:大禹登上帝位后,有一次,无意中看见了犯罪的人,就伤心地哭了起来,左右问其故,禹曰:尧舜之时,民皆用尧舜之心为心,而予为君,百姓各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禹见民心涣散,深感内疚,认为自己没有当好这个帝王,于是自省自责,主动承担失查和保护的责任。商灭夏后,汤也布告天下,安抚民心,此布告史称《汤诰》。在“汤诰”中,汤检讨了他自己的过错。禹、汤“罪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后来经附会神化,遂成为后世皇帝效法的“罪己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