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绥民百花争艳“今日谈”

(2023-01-16 14:50:22)

*江源谝闲传*

百花争艳“今日谈”

我于1993年到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学习,评论部副主任李德民先生给我上的第一课是研读“今日谈”。

“今日谈”栏目,是人民日报一版上的一块“百草园”。这个栏目,创办1980年1月2日,在全国媒体中最早一批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

“今日谈”栏目,属于微型言论,三五百字,超过700字的文章很少。

德民先生说,别看“今日谈”是豆腐块,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评论文章的因素一个不少。能写好“今日谈”,写大的评论不成问题。

我的理解是大道至简,任何高深的问题高人三句话就说清楚了。如果三句话说不清楚,就是三万句也说不清楚。于是,我认真研读“今日谈”,力图掌握评论写作的要领。

下面我说说“今日谈”轶事。

1979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一周,思想解放的浪潮却已经高涨,人民日报的领导希望在报纸版面上能有所反映,提出在人民日报头版开辟一个群众性小型言论专栏,交给评论部来办。这个意见,得到当时评论部全体同志的热烈拥护。

专栏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大家你提一个,我提一个,老报人钱湜辛同志说:“我看是不是可以叫‘今日谈’?”大家一,既有新闻性,又有亲切感,一致同意,这名字就这么来了。

1980年1月2日,“今日谈”问世,在人民日报一版右下角同时刊出三篇短评,可谓气势不凡。作者署名都是“王朴”,其实并非一人,第一篇和第三篇的作者是后来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李仁臣,第二篇的作者是毕传永。这一集体笔名仅用了两个月,以后就各写各的名字(真名或笔名)了。

“今日谈”栏目作者,多数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基层干部,同时不乏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

老一辈革命家张爱萍为“今日谈”写过两篇文章《值得一听的外国人的话》《人人都来照照镜子》。

党政高级干部,如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多次为“今日谈”写稿。

1992年7月31日刊登了民主党派领导人孙起孟的《愿教育与科技同喜》,希望像重视科技那样重视教育。

1984年4月18日刊登了作家夏衍写的《劳驾再报道一下》(笔名“王良”)。

今日谈1985年3月18日刊登了肖乾写的《这个词用错了》,对自己在一篇文章中不经意地用了“残废人”一词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1990年12月9日刊登了他写的《读报有感》,主张对有突出贡献的编辑应给予很高的荣誉和奖励。

1984年7月2日刊登了经济学家于光远写的《此“保”与彼“保”》,主张发展保险业,认为开展某些保险业是克服保守的一种手段。

1984年7月11日刊登了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写的《多设网点是良方》,主张北京的饮食业要多设网点,这样才能解决质次价高,服务态度差的状况。

“今日谈”栏目的作者广泛,论题广泛,风格具有多样性,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篇幅短小,贴近生活,讲真话,说实话。很多短评今天回过头再看,仍具有现实意义。

   2022.01.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