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衡阳石鼓书院

石鼓书院,位于中南重镇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是湖湘文化发源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
笔者孙金福在石鼓书院碑石前留影
宋太宗赵光义赐名“石鼓书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衡州人李士真拓展其院,作为衡州学者讲学之所。宋景祜二年(公元1035年),朝廷赐额“石鼓书院”(衡阳),与嵩阳书院(洛阳)、白鹿洞书院(九江)、岳麓书院(长沙)并称全国四大书院。
2024年8月10日(农历7月7日中国情人节)本人到此一游,探访石鼓书院历史真相,寻找石鼓书院历史遗迹,聆听石鼓书院发生的历史故事。
石鼓书院广场,七贤雕塑
在石鼓广场,我远远看到七个古人雕塑,走进一看是石鼓书院七贤。石鼓七贤是指为石鼓书院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七位先贤,分别是创院始祖李宽、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北宋学者李士真、理学家周敦颐、南宋理学家政治家朱熹、哲学家教育家张栻、朱熹女婿监察御史黄斡等先贤。
纪念治水英雄——禹碑亭
扫码进入石鼓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飞檐峭壁"禹碑亭",禹碑亭是为纪念古代伟大治水英雄大禹而建,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禹碑亭古朴典雅,亭内立有高大的石碑,碑上刻着古老的蝌蚪文,是记载大禹治水的功德。这些文字历经千年风雨,仍清晰可辨。
笔者在石鼓书院山门留影
我踏着陡峭的台阶向石鼓书院山门前进,顶着38度高温汗流浃背,石鼓书院是2000年重修,山门也是崭新如初。山门两侧悬挂有门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门内立有大石鼓一面,石鼓高2.8米、直径1.6米。走进山门,进入石鼓书院。右边是纪念蜀国氶相诸葛亮而建的"武侯祠",左边是纪念南宋李芾将军而建的"李忠节公祠"。
纪念蜀国丞相诸葛亮的武侯祠
石鼓书院武侯祠建在山门石鼓旁,《一统志》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驻军衡阳县,督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军赋,当时住在石鼓山上。为纪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对其高风亮节表达敬重与追怀,石鼓书院内建有“武侯庙”,后改称“武侯祠”。
纪念南宋衡州人李芾而建——李忠节公祠
李忠节公祠是为了纪念南宋时期衡州人李芾而建立的。李芾在南宋德佑元年,即元军围困潭州时,率领全城军民坚守三月有余,浴血奋战。后来,由于弹尽粮绝,城市被攻破,李芾不愿投降,命令部下点火,将自己全家19口人焚烧后,自焚而死。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在石鼓书院得到了纪念,设立了李忠节公祠。
石鼓书院大观楼
对着山门往后走,便是大观楼,石鼓书院大观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大观”寓意登楼揽胜,心载天下;是书院的重要建筑和中心建筑,具备书院的两大功能,楼上藏书楼下讲学,楼前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塑像。
石鼓书院——合江亭
大观楼的后面是合江亭,石鼓书院合江亭始建于唐贞元三年(787年),为两层楼阁式建筑。亭柱上悬有“石鼓双江水,昌黎一首诗”“广厦构众材,报道蛟龙腾浪去;两水夹明镜,合信风月入亭来”楹联。
2011年1月24日,石鼓书院作为石鼓摩崖石刻(含石鼓书院)组成部分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12日,石鼓书院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参观完衡阳石鼓书院,我深有感触,衡阳市政府为修复和保护石鼓书院,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衡阳市政府在石鼓书院一片废墟的遗址上,经过考察论证,设计布置有: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七贤祠、敬业堂、朱陵洞、会讲堂等建筑景点,打造出国家4A级景区,值得全国借鉴。
老河口:孙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