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凤阳古村陈氏宗祠(109)

凤阳古村位于广东省罗定市,是明清时期罗定州“三头两赤”五大名村之一。凤阳村建于明代嘉靖初(1522年)前后,村中现存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氏宗祠(清嘉庆二年建)一间,建村达500多年之久,建宗祠220多年。
陈氏宗祠地处凤阳古村中间,宗祠门口有一个很小的院落,宽不到5米,我想拍一张完整的宗祠外观,都无法完成。
宗祠非常陈旧,门口一幅对联,一共八个字引起了我的兴趣,“陈皇世胄、汉相家风”。陈皇,说明陈姓先祖做过皇帝,那就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皇帝陈霸先,即陈武帝,浙江省长兴县人,在位三年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万安陵(江苏南京)。世胄,意思是贵族后裔。
汉相家风,汉朝陈姓宰相陈平,字子聪,是汉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谋略著称。他在汉朝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中,陈平的谋略和智慧为汉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氏宗祠两间两进,始建于清嘉庆二年建1797年,清同治年间(1886-1889)重修,坐西南,朝西北,一路二进四耳房,面宽14.8米,进深19米,地堂深5米,总建筑面积281平米。祠内存嘉庆二年《建造陈氏宗祠碑》、同治八年《重修陈氏祖祠碑》。宗祠是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对研究清代宗祠建筑艺术和宗祠文化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跨过宗祠门槛就是第一进,陈氏宗祠第一进是红色屏风,左后方墙面上镶嵌着嘉庆二年《建造陈氏宗祠碑》和同治八年《重修陈氏祖祠碑》,历经百年风雨侵蚀,碑刻模糊不清,但仍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第二进是天井,中堂位置是摆放历代陈氏先祖牌位的地方,也是祭祀陈氏先祖的地方。牌位两边还有一幅很长的对联:“良训恒存克俭克勤传孝友、容仪宛在序昭序穆万馨香”,陈氏先祖要求后人勤俭节约,勤俭持家,序昭序穆,遵纪守法,保持陈氏后人传承千秋万代。
据凤阳陈氏族谱记载,凤阳陈氏始祖陈宾于明嘉庆年间迁居此地,后陈宾后人九世孙陈圣述,发动陈氏族人捐款建造凤阳村陈氏宗祠,按捐款数目设立各祖宗神位。清嘉庆《建造陈氏宗祠碑记》中称,“择定吉日通知众人定例出钱二千文交入春秋祭用”,其后每年春秋两季、墓祭、祠祭等祭典臻于完善,并代代延续至今。
凤阳宗祠祭典依旧例,每年春、秋举行祭祖活动,故有“春秋二祭”和“春祀秋尝”之说。春祭只祭扫祖墓,时间多为清明前后。秋祭为祠祭,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或十六日。秋祭是家族重大活动,祭期临近,族长召集各房家长共同商议祭典事宜,并成立陈氏宗亲会负责筹备工作,包括确定祭典时间(单春祭需要)、张贴公告通知族人、确定祭祀及执事人员、制作贡品等。
凤阳宗祠祭典的仪式完整,组织严密,祭祀活动有着固定的时间、场所和固定程式。祭典的主要由“通”、“引”两位人员负责主持,还有主祭者、陪祭者、读祭文者等,本族“年上十五,衣冠整齐”的男性后裔均参与祭祀。祭礼需备办丰盛的祭品,要有“五牲”“三馔”,“五牲”即鱿、鱼、猪、鸭、鸡,“三馔”即海参、鲍鱼、蟹。祭典仪式规范繁缛,有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等。在行祭“三献礼”过程中,主祭孙要独立完成“三拜九叩首”之礼,以示在整场祭祀中与众不同的身份。祭祀仪式结束后,在祠堂外面表演108式“陈家棍”,相传是从北宋杨家枪中演变而来。祭典之后,全体陈氏后裔、亲朋和来宾共飨盛宴,在广场上开筵100多席,当天晚上请戏班演出,以示庆祝。
自清代以来,陈氏家族世承祖训,年年祭祖,历数百年而不衰,并在传承过程中保持了传统祭典仪式的完整性。祭典活动的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每年祭祖全体陈氏裔孙及旅居海外的陈氏后裔都会回来参加祭祖。凤阳宗祠祭典通过祭祖仪式,宣传了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并将陈氏后裔紧密的联系起来,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一定的价值。
老河口:孙金福撰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