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生活二十年,路过东莞迎恩门(西城楼)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我都没有用心关注,细细品味东莞迎恩门厚重的历史。2024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四),我骑共享单车探访容庚故居纪念馆,回来步行路过迎恩门,看见二0一九年四月十九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刻,再看看介绍,才知道,明代为了防止倭寇的侵袭,保护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当地政府筑起了城墙,城墙在东南西北各开有四个城门,由于战乱造成东南北三个城门不复存在,保存完好的城门只有迎恩门(西门),距今六百多年历史。

东莞市迎恩门(西城楼)正面图
据史料记载,迎恩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城墙采用红砂岩砌筑,高2.5丈、底宽3.5丈、面宽2丈、进深4米、通高16米,全长1299丈的城墙。当时,阳门(东)、崇德门(南)、迎恩门(西)、镇海门(北)等四个城门。曾有城墙连接道家山、南城、钵孟山、东门、北门,环护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

东莞市迎恩门(西城楼)背面图
如今,迎恩门城楼依然屹立,红墙碧瓦,飞檐斗拱,蔚然壮观,而其保存的明代基座,尤为珍贵。迎恩门是东莞古城的象征,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坐标,旁边的文化广场是新世纪新东莞新气象的展现,绿草茵茵,喷泉绝响,舞姿翩翩,歌声曼妙,构成东莞新时代的盛景。迎恩门城楼与文化广场,展现东莞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气象。文物古迹与现代文化设施交相辉映,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

1982年8月24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迎恩门城楼在明朝洪武年间,倭寇海盗常来这里抢掠,当时的东莞四周无遮无挡,于是东莞有一个叫常戆的驻军将领就带领军民在东莞城的四周建起了城墙和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整个城墙连起来有1299丈,把整个东莞城都包围了起来,若城门一关,海盗就无法入城。而且这城墙还有防洪作用,夏天遇到发大水时把城门用沙包堵上,城里就可保不会遭淹,真是造福百姓。所以东莞人民对这个城楼很有感情,即使市区千变万变,总舍不得拆毁这个旧城楼,更投巨资把周围改建成了西城门文化广场,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和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

2019年4月1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迎恩门城楼依然保存完好,雄姿英发,,可见迎恩楼建筑之牢固
。它在西城楼文化广场以及附近现代化高层建筑的衬托下,散发出其历史久远、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魅力。
当我了解了西城楼的历史渊源,仿佛在时光穿越,来西城楼与古人聊天,与锦衣卫交谈。希望各位朋友在闲暇时到此一游,了解西城楼久远的历史,听美丽动听的历史故事。
老河口:孙金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