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下午,在去灵宝市“黄帝铸鼎塬”的路上,走到位于灵宝市阳平镇,发现远古时期黄帝部落遗址,包括西坡遗址、北阳平遗址、东常、轩辕台等50多处,5000多年前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被国家文物局、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重点大型遗址保护专项,并被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遗址首选。是一处仰韶时代庙底沟类型的大型文化遗址。

黄帝铸鼎塬景区牌坊
黄帝铸鼎塬距离仰韶时期的文化遗址在六公里文化圈,汽车直接可以开到黄帝铸鼎塬广场。登上几十米的台阶便是荆山黄帝铸鼎处。中国古代,鼎是建立国家的标志,是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据《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在宫殿正中间有一尊坐姿黄帝金身塑像,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黄帝塑像两边各有一个汉代风格的门阙,古代宫殿﹑官府﹑祠庙﹑陵墓前由双阙组成的出入口,显得雄伟壮观。

黄帝铸鼎塬黄帝金身塑像
黄帝塑像两边除了两个门阙,还有两个高大的柱子,称作“华表”,华表从尧开始兴起,木柱子和木牌放在十字路口指示路标,还可以在木柱上发表自己对时政的意见和建议,鞭策后进。随着社会进步,木柱换成了石头柱,没有办法刻字了,装饰也越来越华丽,就成了宫殿、庙宇、陵墓的专用品。
黄帝塑像后面,阙门还有一幅对联,“浩荡黄河九曲破门射海湖成盆地、苍莽昆仑东迤发流奔河土聚鼎原”,意思就是九曲黄河从灵宝穿境而过,流经大海;《史记·封禅书》记载,古时荆山一带灾情严重,黄帝闻讯从昆仑山来到荆山察看。为了炼出仙丹给老百姓治病,他采首山之铜,汲湖水,铸鼎于荆山之下。

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铜鼎
《山海经》《中山经》中记载了灵宝地区两座山一条河,即夸父山、阳华山(今小秦岭主峰老雅岔,豫第一高峰)、门水(今弘农河)。中山经中的阳华山,简称中华山。这就是中华的来历。阳华山下的先民们自称华族。
穿过门阙便是黄帝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三尊大铜鼎(复制品),铭文清晰可见,看到如此大气、壮观的铜鼎,仿佛穿越到5000多年前黄帝铸鼎的繁忙工场。黄帝铸鼎塬现存的《轩辕黄帝铸鼎原碑铭并序》是现存最早的记载有黄帝铸鼎内容的碑刻,唐贞元十七年岁次辛巳正月九日癸卯。”碑阴亦镌刻有碑文,内容大致与碑阳类同,为楷书。此碑为现今国内发现的专为记述轩辕黄帝事迹的最早碑铭。

祭奠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黄帝——始祖殿
最后一个大殿是“始祖殿”,供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金身塑像,拜祭黄帝,缅怀我们共同的先祖,同根、同源、提升民族认同和文化归属感。
铸鼎原在古代就名满天下,历代文人骚客在铸鼎原上留下了大量的诗篇,曹植、萸信、李白、陈子昂、杜牧、韩愈等40多名著名诗人在此留有墨宝,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由于灵宝位于长安古道,函谷关和潼关两大雄关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经几千年战火毁灭,虽然历代都曾进行过修复和重建,但是黄帝铸鼎塬的建筑及文物几乎损毁殆尽,还需要不断完善,增加内容,打造品牌旅游景点任重而道远。
老河口:孙金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