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说:“邓县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这么高的塔,什么时候去看看。2023年8月10日上午,终于亲眼看到“离天一丈八”的邓州福胜寺塔。福胜寺塔为八角椎形七级楼阁式砖塔。塔原为十三层,元末遭兵毁,变为七层,明代洪武初由僧子颜重修 。现存的梵塔共7层,高36.7米,通体呈八棱圆锥状。梵塔造型简洁,塔檐由青砖砌成,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用砖浮雕的佛龛群,约有1300多块佛龛。
邓州市福胜寺塔(又称梵塔),远景图
福胜寺塔又称梵塔,位于河南省邓州市城区大十字街西南角,建于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初建时为13级,高20余丈,后为兵燹所焚。
关于福胜寺塔的修建年代,《邓州志》卷九记载较详:“福胜寺在州治南关,天圣间创建,元至元末兵毁,明洪武初僧子颜重修。”过去很长时间内当地群众一直称其为隋塔。
1951年修葺时,曾刻石作记,嵌于塔壁,也称为“重修隋塔简记”,认为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当时之所以认为是隋塔,是将原由邓县运往开封的隋仁寿二年邓州兴国寺舍利塔铭,误认为福胜寺塔铭的缘故。后虽根据此塔建筑特点确定为宋塔,但缺乏确切纪年。这次地宫内发现的《地宫记》记明此塔始建于宋天圣十年(1032)二月二十五日。1951年,由于年久失修,塔身损毁严重,河南省人民政府曾拨款对一层进行了加固维修。
1963年,福胜寺塔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再次拨款,省文物局责成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此塔进行全面修葺。
1988年5月,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修葺该塔时发现塔基地宫。
1988年7~8月,进行了发掘,出土了金棺、银椁、佛骨舍利、舍利瓶及玻璃葫芦等一批文物。
福胜寺大雄宝殿(即正殿)
1988年在修复塔基时,距地表深4.6米发现地宫,发掘出金棺银椁等稀世珍宝。金棺银椁放置在玉质石函内。银椁为长方形,安放在须弥座椁床上。椁之前方竖两根檐柱,其上承托仿木结构的房顶,上有脊兽、瓦垄、瓦当、滴水、封檐板等,雕刻精细,精美绝伦。银椁盖为七棱形,其上为线形纹饰,前方透雕双龙戏牡丹。金棺放在银椁内的前方,长19厘米,高12厘米,重620克。金棺左侧为释迦涅槃故事图,右侧为出行图。金棺内,前面放“顶骨”一尊,后边放“佛牙”一枚。玻璃宝瓶放在银椁的后方,米黄色的瓶中盛着无色透明液体和米粒大小的佛祖舍利。“舍利”瓶内,还有镏金双龙银壶一件,彩色玻璃葫芦一件,均为罕见之宝。据有关专家说,福胜寺塔下地宫内的佛牙,比北京西门光灵寺塔供奉的佛牙还早39年。
福胜寺塔周边绿树成荫
福胜寺塔地宫的发现,是中国佛教文物的又一重要发现。出土的金棺、银椁、鎏金双龙银壶、紫红色玻璃葫芦等文物,表明宋代手工业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古代科技史、艺术史、宗教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金棺银椁,代表着佛教活动的盛事和佛教的中心地位。据有关专家论证,福胜寺塔下地宫内的佛牙,比北京西门光灵寺塔供奉的佛牙还早三十九年,是建国以来佛教考古方面又一重大发现。福胜寺塔,整个塔身,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2006年5月25日,福胜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紫藏碧坞,柳杪见朱。两两凫雁侣,依依江海频。”这是北宋参知政事范仲淹对福胜寺塔一带风光的真实描绘。
2006年5月25日,福胜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河口:孙金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