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在古代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共有过四个“木兰”的艺术形象,个个都是不让须眉的侠胆烈女。既然花木兰是小说虚构,全国还有这么多故居?

一、河南省虞城县——木兰故里
河南省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2009年10月26日上午,新落成的虞城县木兰文化广场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备受瞩目的中国·商丘第五届国际木兰文化节在这里隆重举行。木兰文化源远流长,木兰故事家喻户晓。“虞城县木兰传说”是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国务院确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弘扬木兰精神和民族文化,商丘市从2000年开始举办木兰文化节系列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

二、武汉市黄陂区——木兰故里
木兰故里--武汉市黄陂区,北枕巍巍大别山,南濒浩浩长江水,目前,黄陂已有景区21家,其中5A级景区1个(含4个景区木兰山、木兰天池、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2019年9月,黄陂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成功通过验收,成为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标杆示范区。
清同治时的《黄陂县志·木兰志》承明志认定"木兰故里在黄陂。《木兰诗》首句中的"唧唧",正是蟋蟀即江淮官话的"唧唧",是唧唧的鸣叫与木兰的叹息在交响,在共鸣。地处江淮鄂东的黄陂,至今仍叫蟋蟀为唧唧。可以认为,这是唐代的黄陂话或说江淮官话在《木兰诗》中留下的印迹。
另外,《木兰诗》中有"爷"指父亲,"爷娘"指父母的称谓,当今黄陂话中也有伯爷、叔爷、舅爷、姑爷、干爷等父辈称谓。今黄陂木兰山北面不远有一座古城遗址在大城潭镇,当地传说这里是木兰故里,并立有"木兰出生地"碑。经查,大城潭镇濒临滠水,地势险要,是古驿站,也是军事要地。城有大寨小寨,被列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综上所述,作出木兰故里在湖北黄陂的结论,应该是切实的,可信的,实事求是的。

三、陕西省延安市——木兰故里
花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 "很早就写过一篇文章《花木兰故里在延安》,里面说的已经很清楚了!"朱文杰一边说一边从书柜中取出一本《拾穗集》递给记者,翻开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花木兰故里在延安
》。
花木兰的故事传颂了一千五百多年,有人认为她只是文学虚构的人物而已,但在唐代就有诗人以热情的诗歌赞颂了花木兰,例如白居易的《戏题花木兰》,杜牧的《木兰庙》,还有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1980年发现的鲜卑室真君4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都印证花木兰确有其人。说花木兰是鲜卑族人,随父到河套的。元人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征》里面也是说'其所据之地域为河套,即延安郡'。

四、安徽省亳州市——木兰故里
安徽亳州市也有史书文物建筑证明自己是花木兰故里。亳州说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早于北朝的木兰辞,符合逻辑。城郊有陵,并有多块石碑。
木兰亳州人之说主要有下列根据:
(一)明代:由皇帝御批的《大明一统志》载:"木兰姓魏,亳州人。尝代父戍完(县),唐封孝烈将军"。
(二)清代:《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木兰姓魏,亳州人。汉文帝时,匈奴寇北边,发内郡戍之。木兰代父为戍卒,以功为小校,所戍是完县,故完人祀之。孝烈将军,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来的《凤阳府志》、《颍州府志》、《保定府志》异口同声,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归德府志》云:"木兰,亳之谯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县志》均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钦定的大型图书《古今图书集成》内言"木兰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御史(皇家史官,自称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兰祠赛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说:"木兰,亳人,魏氏女。"
(七)完县(今名顺平县)木兰祠元代碑刻《汉孝烈将军记》言:"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
(八)木兰戍边燕山,《燕山丛录》一书对木兰的记载较为详细,云:"完县东门外有孝烈庙,榜曰孝烈将军。"《大清一统志》引《大明一统志》云:"县东或云即木兰女尝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将军。"有古碑称曰:"木兰姓魏,亳州人。"
(九)历代学者,如元代学者达世安、明代学者朱国桢、明代诗人吴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无误地称:"木兰姓魏,亳州人。"
(十)木兰家乡亳州及木兰戍边之地燕山一带均有很多传说,不约而同地认为:木兰是汉代女子,从军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