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东城主山村:被遗忘的古村落

2022年10月1日下午,通过高德地图导航找到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主山村——黄氏宗祠。没有想到这里竟然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古村落,这里有宗祠、庙宇、古井、明清古民居,由于经济条件好的市民都搬到环境优美的新房,人去楼空,还有一些房屋被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宗祠、古民居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主山村2002年建设的——槌子山公园
据主山村槌子山公园《槌子亭》碑石记载:主山村古称槌子山村,因山上有槌子树而得名。今尚健在的槌子树谁也不记不清楚她的出生的岁月。她靠自己的再生能力延续生命,记载着主山村的沧桑历史。相传主山唐代立村,宋初已经有10多户杨姓人家居住。这片丘陵地带,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四季如春。
槌子山公园记载主山村历史的——槌子亭
约于北宋哲宗绍圣年间,曾官卢陵训导的黄氏锦公,南迁后定居于槌子山村,黄氏勤劳忠厚,开荒种养,简朴持家,丰衣足食。第三代子孙黄寿昌(1174-1239)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有幸得配皇姑赵玉女之女邓爱(1175-1246)。为便于面圣,宋宁宗赐相赵汝愚题字的“国戚名家”铂金大木匾,挂在槌子上黄氏宗祠正堂上,至今,任然熠熠生辉。以后槌子上村的黄氏家族,财丁雨旺,富甲一方。俱往矣,千秋岁月如流水,世事如棋局局新。
黄氏宗祠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宗祠已经成为村民活动中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朝,共产党领导建立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全体村民在历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承先启后,继往开来,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干群齐心协力,励精图治,集体经济雄厚,村民家肥屋润,贫穷的农村变成了井然的小城,新建的楼宇代替了低矮的平房,村中建有影剧院、游泳池、溜冰场、篮球场、村民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为了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顺民意,集资350万元兴建槌子山公园。2002年11月3日动工,历时250多天建成占地2万平米。槌子山公园依山顺势而建,着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主山村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主山村年久失修的——宗祠
园中无处不佳境,村民四季可怡情。槌子树长生不老,槌子亭忆古思今,眺望亭胸怀广宇,如意廊雅意闲情,兴怡榭怡然自得,结义榕叶茂根深,寿星楼诞年益寿,无穷径步步高升,春来百花竞放,夏至荔熟蝉鸣,秋日松涛奏乐,冬日万木温馨。(主山村2003年6月)
主山村毗邻繁华的万达广场商业区、世博广场商业圈,莞樟路穿村而过,临近市行政中心区,2001年成立主山社区,目前辖区面积8.7平方公里。共有13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常住人口有6211人,外来人口有3万多人。
年久失修的宗祠木质浮雕人物栩栩如生
主山村古民居、古巷道
主山社区,建有农贸市场9座,群众休闲公园5个,公办小学2家,幼儿园18家,为社区市民生活、孩子入学提供了方便。
七十年代的民居,现在成为仓库
历史文化遗迹是城市建设的精髓,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应该加强保护,修复、利用,造福一方百姓。希望东莞市政府、东城街道政府、主山社区,在城市建设更新中,规划建设民俗村,打造文化旅游项目,商业化运作,繁荣地方经济。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