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大岭山——邝氏宗祠(90)

2022年9月10日(星期六)下午,放假第一天,我通过高德地图导航找到位于东莞市大岭山镇太公岭村——邝氏宗祠。
邝氏宗祠地处村中心位置,门口一个小广场,右边是现代建筑,大门上方有2个金色大字“邝府”,从“邝府”门窗看是邝氏家族红白喜事时用的宴会大厅。

邝氏宗祠后面是年久失修的老宗祠,前面是2007年重新修缮的,只见房檐、柱子、椽子,到处都是雕刻的动物、植物,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宗祠门口的一幅对联引起了我的兴趣,“宣城世泽、宋代遗徽”,对联告诉我:邝世家族,宋代时期来自安徽宣城,在大岭山繁衍生息。

《宣城堂》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有方氏第148世祖方谆,字愈平,因长女方淑丽被册为皇妃,方愈平受封宣城侯,食采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御赐姓邝。愈平因而由姓方改为姓邝,本应为邝氏之始祖,但愈平念其本,尊其父三七公为邝氏始祖,愈平公自己则为邝氏二世祖。

说明大岭山镇太公岭邝氏一族,由方姓改邝姓,怪不得宗祠中由“方氏宗亲会”赠送的牌匾“源远流长”悬挂于此。
跨进大门门槛为第一进,中间是天井,两边是走廊,左边走廊一长条黑色花岗岩,记录着密密麻麻的邝氏捐款人名单,还悬挂着宗祠介绍,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以邝氏宗祠办学为掩护,开展宣传,组织抗日救亡活动,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第二进是“衍庆堂”摆放着历代邝氏先祖的牌位,两层对联格外引人注目,外层对联是:“庆斯孙子共敦厚友克绳祖武仰承先代以遗徽、衍螽家声必籍诗书光大前模垂裕后昆相继起”,这对联真是够长了,意思就是先祖来自安徽,子子孙孙就像昆虫一样繁衍生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
里层“衍庆堂”两边还有一幅对联,字数长达72字,不予赘述。
“衍庆堂”右边悬挂着“方氏宗亲会”赠送的四个大字“源远流长”金光闪闪的牌匾。


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一个交通接待站,打下了群众基础。

1938年初,卢沟桥事变不到半年,中共东莞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在邝氏宗祠以办学为掩护,开展宣传、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同年12月,以宗祠前地堂作操场进行军事训练。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