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十大寻根地

(2022-09-02 09:33:43)

     中华民族历来有着浓厚的故乡故土观念,而姓氏就是代表着每个人及其家族的一种符号。从姓氏的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历史过程来看,它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些年,各地都在不同程度的掀起一股寻根热潮,如今在全国已形成十大寻根基地。

中国十大寻根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

       元朝未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优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至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又发生了“靖南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明代时,当时从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广严寺大槐树下,再次分批迁往其它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至永乐十五年(1417)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此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微,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10余省,500多个县。

中国十大寻根地

                       二、湖北麻城孝感乡

       明代麻城孝感乡即在今天麻城市鼓楼办沈家庄。而在明成化八年(1472)进行区乡调整时,将孝感乡并入仙居乡。是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是“湖广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千百年来,麻城移民后裔巳遍布四川大地,有“湖广填四川,麻城过一半”之说。

        麻城移民入川的线路分水路,陆两途。元未明初,麻城孝感乡迁川人口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元未随明玉珍的军人及其家属。二是明初入川的麻城土著。三是江西移民在麻城居住数代或数年后入川的人口,这当然是一个庞大的移民群体。

中国十大寻根地

                          三、河南固始

      河南固始是闽台姓氏祖居地。据(闽中记)中记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台湾也有一句老话:“台湾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固始”。也就是说,移居台湾的炎黄子孙,大部分来自于福建,而追溯根之源则在河南固始。由固始辗转前往福建,再前往台湾的艰辛历程。

      固始是河南省东南部的一座小城,夏朝初期,舜的后裔就被分封到这里建立番国。而今尚存的古城墙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垣之一。秦汉时期,固始先后为蓼县,寝县。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秀取:“事欲起善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封大司农李通为“固始候”。固始从此而得名,并沿袭至今,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固始位于“吴头楚尾,豫南杨北|交通要道上,属华东与中原的交融地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中原战乱,老百姓饱受蹂躏,固始也必遭祸及。所以,固始成了中原人渡淮河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淅江,福建的必径之处,也是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

中国十大寻根地

                      四、福建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位于闽赣交界的三明市宁化县石壁村,原来只是个偏僻的小山村,自唐宋以来,由于中原战乱,汉民纷纷南迁,经过长江溯赣江,翻过武夷山麓后终于找到石壁这样一片如世外桃源的沃野,并开始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独特的语系和习俗,始称“客家”。因此石壁有“客家摇篮”和“客家祖地”的称誉。这里保留不少客家遗迹,还保存着客家人的语言和传统风俗习惯。

 

中国十大寻根地

                      五、广东南雄珠玑巷

        北宋未年,开封被金人攻陷,宋室的南迁,有一些中原官民翻越梅岭山脉,来到广东一带,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不知经过多少次“中原-珠玑巷-珠三角”的反复,中原人通过珠玑巷源源不断地移居到珠江三角洲一带。

      嘉靖《广东省志》引《南雄府图经》说:“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乾隆《南雄府志》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和实地调查结果显示,珠玑巷移民家族有797支之多。他们的子孙成为后来广东各地乡族的祖宗。这些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作是“七百年前桑梓乡”。在客家人心中,珠玑巷就是家乡的象征,内心深处温暖所在,更是感情的寄托。

中国十大寻根地

              六、山东兖州枣林村

         山东兖州枣林庄,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今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即枣林庄。

        元未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安徽(濉溪县志)记载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移民至本县,并标明占本县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

中国十大寻根地

           七、苏州阊门

        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据史籍,方志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未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遂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州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宝应县,兴华市,泰县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

中国十大寻根地

              八、江西鄱阳瓦屑坝

        瓦屑坝移民是明朝初期官方组织的从江南外迁大量人口进行垦荒事件,是洪武赶散的一部分。瓦屑坝移民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历时48年,到洪武二十二年(1389),安庆府42居民有27万来自江西瓦屑坝。江西瓦屑坝今在鄱阳县莲湖乡,今为瓦燮玲村,地处鄱阳湖畔江口,是明代江西饶州的外埠。鄱阳瓦屑坝,巳是安庆地区和其它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中国十大寻根地

                          九、河北小兴州

         河北小兴州是长城古北外第一重镇,是辽东内蒙南下北京的交通要冲,因而成为我国北方历次移民的重安集散地。特别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关外各地向北平及河北一带移民的集散地。相传,元朝未年,明军北上击溃元军主力,元残余势力逃往漠北,但仍有-定的军事实力。

        明朝建立后,为防止蒙古人入侵,就在长城以外,东起辽东,西止山西,北部和蒙古西部的广大地区屯兵,并多次从燕山以北地区向北平一带移民,发展生活,充实边关。永乐皇帝登基后,又抽调长城以北各卫所15000将士在北京附近屯守,同时组织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安置在北平周围和河北各州县。这些移民大多主要来自河北北部,内蒙古,辽东,山东等地,总人数达十万人之多。

 

中国十大寻根地

                         十、河南滑县白马城

       河南滑县白马城,有如山西洪洞大槐树,根植了-种深厚的“移民情结”。岭南“白马现象”与中原“槐树现象”异曲同工,都是历史的回音。山东古为地理名词,秦代泛指六国,唐代属河南道,明代置山东布政司,清代称山东省。古河南称河南道,约今山东河南及苏北。白马县始于秦,汉至晋属兖州,归河南政区,明代并入滑州。故白马不在山东,而在河南。

       秦始皇平六国后,派员定“百越”,谪中原50万人戌守岭南,屯居邕钦廉三州。至北宋皇佑年间及南宋初期,又有大批北民南迁。这此北方移民的后裔,自称“祖先从白马来”。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