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里长江第一阁——鄂州观音阁

(2022-08-25 09:58:34)

  鄂州观音阁,又称“龙蟠矶寺”,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小东门外的长江龙蟠矶之上,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 观音阁坐东朝西,逆水而立,阁长24米,宽10米,高14米,基座以条石垒成,阁身以青砖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结构亭阁式建筑,阁内有一亭三殿二楼,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鄂州观音阁布局得体,构筑精巧,朱槛回廊,重檐飞楹,显示出典型的江南民间建筑艺术特色,又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万里长江之中仅此一处,故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 

万里长江第一阁——鄂州观音阁

 2006525日,鄂州观音阁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在宋代时,长江鄂州段的龙蟠矶就建有庙宇,但因长江经常发洪水,把庙宇冲毁,而当地的百姓总会在庙毁之后,不断进行重建。

元至正三年(1345年),武昌县邑达鲁噶齐铁山(蒙古族人)垒石成台,建成蟠龙矶寺,此为观音阁前身。

    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僧人觉寿对观音阁进行了募修。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春,观音阁被毁,武昌知县许穑卿率幕僚登临蟠龙矶,叮嘱僧人觉寿的徒弟宗洪与鄂之诸大夫元溪、陈銮等集资重修,并增建了纯阳楼和观澜亭。嘉靖十年(1531年)冬,新任知县李宗旸率幕僚修葺。

万里长江第一阁——鄂州观音阁

清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文华殿大学士钦差大臣湖广总督官文(满族人)驻节黄州,偶望武昌江心有小岛曰蟠龙矶,获知为武昌八景之一,登岛写下了“龙蟠晓渡”四字,并捐资千金,嘱邑大夫王家璧重修勒石于门楣。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水灾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更严重,怪风三昼夜,恶浪飞数丈,横捣阁之墙壁,梁栋殿宇边房随浪而逝。水退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寺主持李元科与鄂之居士郑履中合力向民绅商募资重修。

万里长江第一阁——鄂州观音阁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水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之水小三尺,栋崩椽塌,寸木片瓦无存,适逢木商陈芝生乘木排顺流东下,搁浅于矶头,推不能进,挽不能退,乃捐洋数千,杉木60根,主持张庆义会同地方绅士等重新修缮。

 

万里长江第一阁——鄂州观音阁

神话传说

据传,古时候的观音阁,因为龙蟠矶上有两个凹口,所以能够随着江水涨落,就仿佛是长在水面上一样。而这两个凹口传说是“神鳖”的两只眼睛,一只吐油一只吐盐,为寺中的人解决吃饭问题,但寺中有一个道人因为贪得无厌把两个凹口挖坏了,从此再也没有油盐吐出。 

    传统诗词

    清朝诗人姜愃在他的诗作《龙蟠晓渡》中,对鄂州观音阁进行了简单而直观的描述——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 

    邮资信封

     200110月,国家邮政局发行《鄂州观音阁》普通邮资封一枚,采用铜版画技法设计的邮资图,江水共蓝天一色,很好地表现出万里长江第一阁威镇江天的气势。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