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莞商会汇
东莞商会汇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0,573
  • 关注人气:1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河口地名的来历及传说

(2022-03-27 20:51:15)

湖北老河口因地处汉江故道口而得名。

西周为古阴国,治所在今老河口市袁冲乡古城水库内,春秋属楚。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下阴城址在今市区西北14千米傅家寨附近。秦置酂县。酂县故城与下阴相近,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高祖五年(前202年)封肖何为酂候,食邑八千户于此。东汉光武帝封邓禹为酂候,食邑万户于此。北宋宋太祖乾德二年(964)置乾德县,县治即古阴城镇,其地在今老河口市西北。熙宁五年(1072年)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为名。

老河口地名的来历及传说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保持最完整的明朝——光化黉学(孔子学校)


    由于光化县城傍汉江而立,汉水流经于此时水流易冲刷左岸(东岸),导致县城因河水冲刷而多次发生的崩岸与迁徙。其原因在于该河段河谷较宽广,河床浅,洪枯水位时水面宽度相差几十倍所致,导致汉江河道在一定幅度内左右摆动。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水自均州(今丹江口市)东南流进入老河口市境内后,在今老河口市西北洪山嘴、宋家营一带转南流,其左岸(东岸)遂受到江水冲刷,而易发生崩岸。欧阳修《居士集》卷二四《尚书屯田员外郎李君(仲芳)墓表》称:汉水东至乾德,汇而南,民居其冲,水悍暴而岸善崩。为了抵御汉水的侵蚀,宋真宗咸平中(9981003年),光化知军李仲芳就主持兴修了护岸石堤。可惜元时该堤淤于土中。

老河口地名的来历及传说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老河口——明清古街


   
明洪武初年在宋乾德县城之北再筑光化新县城,光化新城在今老河口市西北之宋家营一带,但新城西面城墙(土城)仍受到汉水的冲刷。至正德九年(1514年)修筑砖城,城墙才得以稳固。但时隔不久,光化县城再次受到汉水的冲刷。嘉靖三十年,汉水泛溢,城坏。修完未几,四十四年,复圯。至隆庆六年(1572年),县城乃向东南移动到旧城东南之三里桥依阴城镇另建新城,初名阜城街,又称北集街,即今老河口市光化街办,在古阴城镇稍东。1945年县治迁老河口后,习称光化老县城。

老河口地名的来历及传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河口——霸王坟遗址


    
光化县城移至今光化镇后,与汉江岸相距里许,不再受到洪水直接冲刷。但洪水仍不断冲刷县城西南方向上的河岸,康熙乾隆年间,汉江涨大水,邑西新集冲没逾半”(《湖北通志》)。新集冲毁后,不得不又在邑西南八里处另建新镇,新镇即今老河口市区。雍正三年(1725)定名为老河口。到了清嘉庆年间,老河口已是 人烟稠密,五方杂处,百货交集,商贾辐辏,烟火万家的富庶之区。不过,新镇虽地处汉水故道之口,但还是受到洪水威胁,护城土堤屡修屡圯。道光十二年(1853年)秋大水,新镇堤即崩塌无完址。但县城却再没有迁移。随着岁月的流逝,老河口逐渐取代新镇而成为汉江上一个重要的节点鹊声域内。至清末民初,老河口已成为手工业发达、商业繁盛的鄂西北重要商埠。

老河口地名的来历及传说

老河口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长官部旧址


    
民国时期,老河口商业繁盛时,先后有美、英、德、日、法五国外商在此设立近20家洋行。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为光化县治。193810月秋,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驻扎老河口,老河口市成为中原战场军事中心达6年之久。1942年在老河口设立鄂北行署。19487月设老河口市,1949117,老河口市并入光化县。8月,老河口划为光化县第一区。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1952年撤销,仍为光化县治。1979年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1983年撤销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