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一一资政大夫祠(44)

2021年2月9日(农历腊月28日)星期二上午,拜访广州市襄阳商会副会长肖腊志,在肖会长安排下参观游览广州花都——资政大夫祠。一个家祠占地近10亩,规模如此之大,广东难找。建筑风格上具备明清广府建筑格局,古色古香,相当壮观,大夫祠已经成为民俗博物馆。

资政大夫祠,是广州市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三华村的西面,紧靠广清高速公路,距花都汽车城站1公里。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基于在传统上要建祠堂纪念,徐方正建造了资政大夫祠,徐表正则建造了南山书院,为赞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续建了亨之徐公祠。资政大夫祠建筑群,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连建在一起的群体建筑。

南山书院是兵部主事徐表正为其父徐时亮(前文中有徐表正之父为徐爵魁)被赠奉直大夫而建的生祠;国碧公祠和亨之徐公祠则是徐姓的祠堂。这四组建筑先后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排列整齐,由头门、中堂、祖堂组成;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在头门内院建牌坊,祖堂之后隔横巷建二层后楼,建筑布局、风格、形制保存完整。建筑面积共5448平方米。

资政大夫祠,头门面宽三间15米、进深两间9.2米,分心墙前后用石柱,在前檐次间石柱后加花岗石栏栅,明间设石门框。大门上石额刻"资政大夫祠"。两侧为镬耳封火山墙,灰塑博古瓦脊。
牌坊建于同治二年,四柱三间四楼,连州青石打制,面宽9.35米、高9.8米,明间设两层庑殿顶,上层檐下石打制的如意斗拱,正面悬刻"圣旨",背刻"恩荣"及同治年间所颁的诏书。

两侧次楼为庑殿顶,高6米,檐下额枋雕有图案,柱前后立抱鼓石。中堂面宽三间15.25米、进深三间11.8米,十五架梁用四柱前出四檩卷棚廊,前廊梁架、驼峰、雀替均雕人物、花鸟、鱼藻走兽等纹饰。金柱为梭形柱并带柱楯,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饰。后进建筑风格、形式与中堂一致。

它是广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对研究清代的民间祠堂建筑有重要价值。今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规模庞大,集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水仙古庙于一体,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一组“三列三进六廊”的艺术建筑群。建筑群组合之间有青云巷相隔,纵深49米,右侧有衬祠一列,后有古楼两间,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南山书院后楼部分构件和楼板已拆掉。资政大夫祠后楼楼板、楼梯尚保存,已维修复原。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坐南朝北,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陶塑瓦脊,五彩斑斓,两边采用线条优美的锅耳山墙,墙脊上盖陶瓦,两座造型各异的牌坊,分别矗立在资政大夫祠和南山书院的前院天井,牌坊通体采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宫殿和各式花卉纹样、文字记载均用镂雕、浮雕、圆雕和阴刻等,手法夸张,工艺精细。
厅堂内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砖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画,活灵活现,细致玲珑。


为了使这处岭南民间艺术瑰宝焕发光彩,今天,资政大夫祠的工作人员不断努力搜集、收藏传世的历代文物和民间、民俗工艺精品。
同时加以整理、研究,不断丰富充实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的艺术品味和文化内涵。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