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茶山镇——袁氏宗祠(31)


据茶山镇下朗村志记载,下朗村立村至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举人、进士、孝子、儒商等人物。菊隐公又叫袁义安,是宋末元初人,51岁时,他倾尽家财在广州赈济饥民。菊隐公是下朗村德善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下朗村袁氏宗祠,乃横江、下朗二村之始祖祠,原建在医灵庙左侧,堂曰“追远”,明正统十四年(1449)毁于兵祸,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十六世粤侗、凌江二公倡议重修,并建于下朗现址,改称“雄绪堂”,祠虽清雍正二年(1724)重修过,但还保留了明代的风格,是《茶山志》记载的五大宗祠之一。

祠堂建筑面宽20.6米,进深43.9米,面积907.34平方,为三进五开间硬山顶建筑,由门厅、天井、牌楼(垂花门)、享堂、天井、寝室组成。门厅由四条红砂岩石柱把宗祠分为五开间,中间高两侧低,两边第二根柱横梁下各悬一根垂莲柱,此为北方特有的建筑装饰,在茶山的祠堂建筑中也仅此一间。

门额上原来悬挂“袁氏大宗祠”匾,现已不存,两边长联写道“系本汝南鹤洞桐山绵世泽,派宗宋将文经武玮振家声”,把横江(鹤洞)、下朗(桐山)是兄弟俩,本是袁氏一族(汝南堂)交代的清清楚楚;门枕石为虎爪形青石雕刻,门厅左侧镶有“重修宗祠记”,记载着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宗祠的经过,右侧镶着“裕后良规”石碑,“裕后良规”是其祠本族的族规,早在清雍正三年时,下朗、横江两村已对本族人的言行举止作了较详细的规定,规定上到犯何事被革出祠,下到祭祀的要求,都作了详尽的说明。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