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万江区——陈氏大宗祠(18)


2021年2月17日(大年初六)上午,在网上搜索陈氏大宗祠,东莞叫得上大宗祠的没有几个,比如我到过的东城区温塘袁氏大宗祠、万江大汾何氏大宗祠、中堂镇黎氏大宗祠等,所以一定要去看看,位于东莞市万江区拔蛟窝村——陈氏大宗祠、元信陈公祠,并排2个宗祠,对东莞陈氏一族迁徙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陈伯陶祖籍中堂镇,光绪年间,他随父亲到拔蛟窝居住,并在这里的私塾读书。他21岁他中了秀才,25岁获乡试第一。老师陈澧为勉励他蟾宫折桂,以对联赠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这句诗比较直白,是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可惜,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了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龢的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为第三名,成为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据宗祠介绍: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末,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民国36年(1947年)再次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0米,进深31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琉璃博古屋脊。座东向西,三进式,二天井,主体建筑有大门(头进),中堂(二进),寝宫(三进)三部分组成。

门额“陈氏大宗祠”由民国枭雄号称南天王的陈济棠书写。屋檐下有绘彩图案。进门正中立有红漆木制屏风,屏风上方悬挂有清末探花陈伯陶“壬辰科探花及第”木匾,头门与中堂之间有天井相隔,天井左右两侧为走廊。
据历史记载,陈姓源于黄帝世胄,舜帝后裔。舜的第三十三传孙遏父之子妫满于西周初年建立陈国,子孙以国名“陈”为姓氏,妫满为陈氏一世祖。战国末年,妫满后人陈轸官至宰相,因被封为颍川侯,举家迁居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陈轸被尊为颍川始祖,史称“颍川陈氏”。


陈氏大宗祠对拔蛟窝村民来说,其意义已远远超过宗祠本身,它记录了陈氏后人开拓生存家园的背影,更承载了一代代村民的家国情怀。
老河口:孙金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