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单元目标解析及评价建议

分类: 专题培训 |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目标及解读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解析:此目标是在数数活动中教师了解学生的数数水平和数数的基本方法。对学生数数情况的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一对应的点数的方法;二是说出计数的结果。],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解析:教师指导学生数数时基本方法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在书上数时用笔点着数,或用笔做记号以保证不重不漏。]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
含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
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解析:此目标是在了解学生的比较物体
多少的方法后,教给学生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使学生逐步养成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1、数一数 (教科书2-5页) |
能正确数10以内的数。可能有以下几种题型: 1、图中的数量和相等的数字相连,或图中的数量和相同的圆点相连。 2、看数涂色。数字是几就涂几个图形。 |
2、比多少 (教科书6-7页) |
会正确比较物体的多少。可能有如下题型: 1、画一画。 例如:画 ,比 多。
-------------------------------------------- 2、教科书第7页做一做的第三题,和第8页的3、 4题。 3、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多的和少的。 例如:在多的后面画 ,少的后面画
|
第二单元 位置
一、目标及解析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
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解析:让学生知道在一
条直线上的两个物体之间具有相对的位置关系,常用三组相对的方位
词“上、下”“前、后”“左、右”表示。这三组方位词具有相对性,
即与“上”相对的是“下”,与“前”相对的是“后”,与“左”相对
的是“右”。】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1、上、下、前、后 (教科书第9页) |
能正确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例如:例题主题图的形式,让你说出谁在谁的哪一面。还有可能给你九宫格的图,说出谁在谁的哪一面。 |
2、 (教科书第10页) |
能正确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学习数数以后
(1)从左边数,第( )个和第( )个是 (2) 的右边有( )个图形,左边有( )个图形。 (3)把左边的3个图形圈起来。把从右边数第3个图形圈起来。 |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目标及解析
1、能够正确认、读、写5以内各数,注意形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注意书写工整。【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认识、会读、会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1~5各数。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握笔和书写姿势,书写要工整。】
2、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区分几个(基数含义)和第几个(序数含义)。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能对5以内的数进行分与合)【解析:熟练掌握2~5各数的分解与合成】。
3、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解析:此目标要求学生认识符号“>”“<”“=”,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
4、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解析:知道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解析:学会5以内加减法的方法。例如:数的合成及分解,接着数或倒着数的方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6、初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
1~5的认识 (教科书14~16页) |
能熟练地数出5以内的数,能认、读、写5以内的数。可能出现的题型有: 1、看图写数或圈数字。 2、图中的数量和相等的数字相连,或图中的数量和相同的圆点相连。 3、看数涂色。数字是几就涂几个图形 |
比大小 (教科书17页) |
能用“>”“<”“=”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可能出现的题型是: 1、看图写数并比较大小(课本17页做一做1) 2、给两个数直接比较,填“>”“<”“=”。例如:5○2 |
|
第几(教科书20页) |
(3)把左边的3个图形圈起来。把从右边数第3个图形圈起来。 |
|
分与合(教科书21~22页) |
|
|
加法(教科书24~25页) |
能理解加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并能根据提供的简单情境,解决图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会看图列式计算。 |
|
减法(教科书26~27页) |
能理解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5以内数的减法计算,并能根据提供的简单情境,解决图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会看图列式计算。
|
|
0的认识和加减法 |
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科书30页) |
理解0的含义:表示一个也没有,或者表示从0开始。考查形式可能是:1、看图写数或连线。 2、看着直尺填数。1的前面填几。 会正确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考查形式可能是: 1、看图列式计算。 2、口算。 |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一、目标及解析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能够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解析:此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判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在拼、摆、搭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并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显著特征【解析:此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能够正确数出一组图形中各立体图形的个数。】。
3、在对生活中的实际物体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思想。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认识图形(教科书第34页) |
在一组立体图形中,能辨认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
图形的拼搭(教科书第35~36页) |
能根据提供的直观情境图,正确地分辨某一图形是由哪些几何体组成的。考查形式可能是:一组 拼搭的图形,数出立体图形各有几个。 |
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目标及解析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解析:会正确地数数,读写6~10各数。】。
2、使学生掌握6~10各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解析:会用“>”“<”“=”比较6~10各数】。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解析:此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
6、7的认识 |
6、7的认识 (39~40页) |
能正确读写6、7,会比较大小,知道数的顺序。考查形式可能是: 1、按顺序填数。 2、看图写数或看数涂色。 |
数的组成 (41页) |
能正确填写6、7的组成和分解。考查形式可能是填空。 |
|
6、7的加减法 (42页) |
能正确计算6、7的加减法,会看图列式计算(一图四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 |
|
解决问题 (46、47页) |
能正确解决带有大括号的加减法问题。会看图列式计算。 |
|
8、9的认识 |
8、9的认识 (50、51页) |
能正确读写8、9,会比较大小,知道数的顺序。考查形式可能是: 1、按顺序填数。 2、看图写数或看数涂色。 |
8、9的组成 (52页) |
能正确填写8、9的组成和分解。考查形式可能是填空。 |
|
8、9的加减法 (53页) |
能正确计算8、9的加减法,会看图列式计算(一图四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 |
|
解决问题 (57页) |
能根据图中的文字信息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考查形式(57页例题) |
|
10的认识 |
10的认识和组成(59、60页) |
能正确读写10,会比较大小,知道数的顺序。能正确填写10的组成和分解。考查形式可能是: 1、按顺序填数。 2、看图写数或看数涂色。 3、连线,哪两个数合起来是10连在一起。 |
10的加减法 (61页) |
能正确计算有关10的加减法,会看图列式计算(一图四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一图三式,一个加法,两个减法。) |
|
连加连减 (65页) |
能根据主题图正确列出连加连减算式,并能正确计算。考查形式主要就是看图列式计算。 |
|
加减混合 (67页) |
能根据主题图正确列出连加减混合算式,并能正确计算。考查形式主要就是看图列式计算。 |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一、目标及解析
1、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解析:此目标是要求学生会认、会读、会写20以内各数,知道它们的顺序。】。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解析:此目标是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位值制即十进制计数法。知道各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即: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知道同一个数在不同的位置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解析:此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加减法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名称。在加法中分别为加数、加数、和;在减法中分别为被减数、减数、差。】,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规律。
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解析:此目标要求学生会画图,会数出“之间有几个”就行。】,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数数、读数(例1) |
(
看小棒图,计数器写数。 2、按顺序填数 ①( )、( )11、( )、13、( ) ②( )、( )、( )12、10、( ) ③看着直尺填数。 3、比较大小,填“>”“<”“=”
4、填一填
1个十和8个一合起来是(
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13的“3”在( |
顺序和大小(例2) |
|
写数、个位和十位(例3) |
|
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例4) |
会计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考查形式可能是: 1、直接写得数。 2、看图写算式,一图四式(两个加法,两个减法)或一图三式(一个加法,两个减法) |
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例5) |
能正确说出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考查形式可能是: 填空:
两个加数都是4,和是( 被减数是10,减数是4,差是( )。 |
解决问题(例6) |
学生能够用数数的方法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主要以填空,选择的方式考查。 |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一、目标及解析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会认、读、写整时【解析:会认钟面和电子表两种表上的整时,会用数字加汉字和数字两种形式书写整时,例如:8时或8:00】。
2、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认识整时(教科书第84页) |
正确地认识整时和记录整时,能够较灵活地解决有关整时的问题。考查形式可能有: 1、连线(给出钟面,和时间相连) 2、看着钟面写时间。 3、根据时间在钟面上画出时针或分针。 |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目标及解析
1、知道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本方法【解析: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方法;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两种)、接着数的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学会用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析:让学生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例5主要体现解决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题目中所给的信息,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例6主要是利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求原数”(逆向加法)的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
评价建议 |
|
口算
|
9加几 (例1) |
掌握“凑十”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可能出现的题型是: 1、直接写得数。 2、圈一圈,算一算(教科书第91页做一做1) 3、看图列式计算(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3) |
8、7、6加几 (例2、例3) |
||
5、4、3、2加几 (例4) |
||
解决问题(例5、例6) |
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收集信息并解决问题、面对复杂问题时能采用画图的策略帮助自己理解题意并解决问题。主要的考查形式就是看图列式计算,从图中收集信息,选择正确的运算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