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目标解析及评价建议

(2016-08-24 08:45:48)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题培训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目标解析及教学评价建议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及解析: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解析:小数乘法的算理是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观察小数乘了10100…,接着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为保证最后计算结果不变,最后结果还要除以10100…;能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和整数乘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4、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解析:学生根据实际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估大或估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转化把新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解析:学生借助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自主探究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单元知识点及评价建议

单元知识点

教学及评价建议

小数乘整数 1、例2

能够正确的计算小数乘整数,理解其算理【把小数乘100,转化成整数乘法,要保证结果不变结果再除以100,小数末尾的0去掉】如:正确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小数乘整数竖式点上最后结果的小数点(做一做2)。在计算1..05×6时,先把1.05乘(   ),再计算,最后的结果再(         ),结果才是正确的。等等。

小数乘小数 3、例4、例5

能够正确的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理解算理把小数分别乘10100……,转化成整数乘法,要保证结果不变结果再除以(两个小数乘的倍数的积),小数末尾的0去掉,掌握算法,并能够进行验算。教学过程中体会迁移、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迁移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根据小数乘法中的小数位数,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表述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用竖式表示;乘的结果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一个数(0除外),乘一个大于1(或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大或小 )的规律;理解小数倍的含义,会验算。等

积的近似数例6

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体会要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体会求近似数的必要性。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7

通过实例计算来体会乘法运算定律(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并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应用运算定律使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简便,提高运算的准确率,提升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

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8

能够解决例8类型的估算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理解(读懂情境,理解题意,收集信息和问题,多让学生交流)、分析解答(不同的解决问题的估算方法,多找学生汇报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要根据实际问题和数据信息选择估算的策略)

 

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9

能够解答分段计费类型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经历阅读理解(读懂情境,理解题意,收集信息和问题,多让学生交流),分析解答(呈现学生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多汇报),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多整理,并根据达到的结果整理和提炼。)

 

单元评价样例:参照课后习题和教学参考书37-38


第二单元    位置

单元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用数对(正整数)表示物体的位置。【解析:具体情境就是生活中类似描述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掌握,本课就是将实际具体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平面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              让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解析: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

3、              让学生知道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对应关系,。

知识结构及评价建议

知识点

评价建议

位置

1 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明确“列”“行”的含,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能够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和给出数对找位置。如:【p19页做一做,p211题】等类型。

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根据位置用数对表示,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位置。渗透直角坐标系。获得几何活动经验,发展几何直观,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意识和能力。如【p20做一做和p21-22练习五习题】等类型。

单元评价样例参照课后习题和教参52-53页内容。


第三单元    小数除法: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选择口算、笔算估算、简便运算等方法灵活计算。

2、 使学生掌握运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进一法”“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3、 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 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5、 使学生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知识结构

单元知识点

评价建议

举例

小数除法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1(基本算理和算法)

理解小数除以整数,商的小数点应该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知道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计算结果的含义说出或写出来。

参照课后练习

2(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

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个数相除,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应该用添0继续除的方法计算,并理解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说出或写出来。

3(整数部分不够商1

理解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商的个位写0的道理。说出或写出来。

一个数除以小数

4(基本算理和算法)

理解把小数除以小数转化成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和道理【除数乘以10100….,被除数也要乘以10100……】,掌握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方法。说出或写出来

参照课后习题

5(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

理解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归纳并掌握一般计算的方法【先西东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书店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并能正确的计算。说出或写出来。

商的近似值

6(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掌握取商的近似值方法,根据保留小数的位数,确定除到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改写。加强对1.55÷3.9保留两位小数类型的结果的书写和含义的理解。

 

循环小数

7、例8(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理解循环节的含义和写法,让学生明白,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可以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除得的商。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循环小数表示用“=”,如果用近似数表示,用“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9

观察对算式的特点规律及通过计算器计算出的结果的观察和发现,归纳出一般的规律。重点放在一般的规律探究上,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

10

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体会根据实际需要,取近似值的必要性,不能简单机械的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值。同时引导学生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思路来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分析解决问题归纳反思的能力。

 

单元评价样例参照“课后习题”和教参91-92


第四单元    可能性

单元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实例使学生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不确定的。

2、  通过实际活动(如:摸球),是学生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  通过试验、游戏等活动,使学生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定性描述,并能和同伴进行交流。

知识结构及评价建议

知识点

教学重点及评价建议

可能性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

初步感受随机现象中数据的随机性,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情,感受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其试验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以有大小的 2

在不确定的基础上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体会虽然实验无法预知其结果,但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大量重复试验时,是有规律的,称之为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例2是通过简单的试验统计,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根据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进行推测。例3

3通过摸球试验的统计结果来推测袋中何种颜色的球多,进一步深刻体会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说一说、掷一掷、连一连、涂一涂猜一猜填一填”等,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提升学生概率素养,增强对随机思想的理解。

单元评价内容依照单元课后习题。


第五单元   简易方程

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发展符号意识,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作用,初步理解等是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易方程【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而是把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能够使学生同时考虑等号的,两边,从整体上理解方程的含义。有利于语学生理解方程所揭示的等量关系,有助于逐步感悟方程的实质、等价思想和建模思想】,初步体会化归思想。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数学建模的初步体验。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解析:学生理解并运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数学规律的过程,即是提升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也是发展数学语言与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的过程,学习列方程解方程,可以体会蕴藏其中的建模思想(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划归思想,从算式发展到方程,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以更加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周长和面积公式,便于记忆和掌握,更好地实现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实际问题与方程是解方程的应用

单元知识点

教学及评价建议

 

简易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1(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a+30类型)

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数据的前提下,根据加法数量关系(爸爸比小红大30岁),描述整理出我若干岁时,爸爸的年龄。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当我a岁时,爸爸的年龄用a+30表示。帮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使学生能根据加减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加减数量关系的例子,并能够根据取值范围“代入求值”。例:【练习十二习题】;

2(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6x

以月球上人能举起物体的质量是地球上的6倍,为例,引导学生,根据乘除的数量关系,具体描述整理归纳出,乘除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用字母表示乘除数量关系的例子,经历一一般到特殊的归纳过程。强化数字与字母相乘的写法,并能够根据取值范围“代入求值” 例:【练习十二习题】

3(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已学过的运算定律,和公式为例,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的价值和优越性,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面积周长公式,掌握数字、字母相乘的习惯写法与代入公式求值,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优越性。例:【练习十二习题】

4(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1200-3x

以大杯果汁1200克,可以倒3小杯,如果每小杯x克,用字母表示大杯果汁还剩多少克?为例,引导学生经历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含有两级运算(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和一个量的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并能代入求值。确定字母的取值范围。例【练习十三习题】

5(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3x+4x

以摆三角形和正方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为例,让学生经历白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用多少根小棒的归纳过程,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含有两级运算(三步计算)的数量关系,并能代入求值并化简。例【练习十三习题】

解简易方程

方程的意义

以天平为例,读懂每个天平图的含义,并能够用式子来表示出来,从而引出方程,知道方程的含义,能够对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等式进行判断。能够根据图意,看图写出数量关系(包括等式不等式和方程)例:p63做一做及练习十四

等式的性质

还是以天平平衡为例,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用等式表示演示过程,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物品】。如:x+(30+20)=x+(  ) 例:练习十四

解简易方程例1-5

方程的解,并能解不同类型(加乘减)的方程,看图列方程并求解,稍复杂(两步以上)的方程并能够正确的验算。例:p70-72练习十五习题内容等类型。

实际问题与方程

X+b=c的应用

能够用方程解答X+b=c类型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先写出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然后根据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检验作答。例:练习十六习题内容类型,

Ax+b=c的应用

能够用方程解答Ax+b=c此类型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先写出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然后根据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检验作答。例:练习十六习题内容类型,

Ax+ab=c 的应用

能够用方程解答Ax+ab=c此类型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先写出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然后根据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检验作答。例:练习十七习题内容类型,

X+bx=c的应用

能够用方程解答X+bx=c此类型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先写出数量关系,设未知数x,然后根据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检验作答。例:练习十七习题内容类型,

Ax+bx=c的应用

能够用方程解答Ax+bx=c此类型的实际问题。【审题后,先写出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进行分析,设未知数x,然后根据写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并检验作答。例:练习十七习题内容类型,

本单元评价内容依据本单元练习十二——练习十八内容,以及教学参考书p171-173页评价样例。

 


第六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单元目标:

1、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目标解析及评价建议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2、  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并能够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吧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4、  让学生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知识结构及评价建议

知识点

教学及评价建议

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例1

教学时先提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草坪比较,哪一个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利用已经学会的知识,找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得知道两个图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能够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会算(我们得找计算方法,怎么找呢?看看这两个图形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引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解决,观察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联系,面积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设想。动手实践,利用割补平移,验证自己的设想,找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并用字母表示。并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积累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基本经验,渗透平移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提升解决问的能力。

评价内容参考练习十九内容类型。

三角形的面积例2

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够“利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会的的长方形”的方法和思路,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探索要解决求三角形红领巾的面积这个问题,怎么办呢?能不能也把他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解决呢?引发学生探索研究,用给出的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操作转化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或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转化成的长方形的宽或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面积是转化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利用字母表示,代入求值。积累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基本经验,渗透平移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提升解决问的能力。

评价内容参考p9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内容类型。

梯形的面积例3

在原来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还是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索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够利用字母表示,代入求值。积累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基本经验,渗透平移转化等推理的数学思想,提升解决问的能力。

评价内容参考p96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一内容类型。

组合图形的面积例4

在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转化的方法把新知转化成旧知的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了基本的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有基本图形组合在一起的组合图形,要求其面积,就分别把这个组合图形分割转化成若干个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再用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求出面积,再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对本单元数学基本思想渗透和经验积累的拓展、提升和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评价参照练习二十二习题内容类型。

解决问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例5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经历阅读理解(读懂题意审题)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样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过程,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提升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力和水平。

评价参照p100-101练习二十二内容。

单元评价样例参照练习十九——练习二十三内容 和教学参考书p210-212内容类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