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说】细数史前时期地球上的统治者

标签:
细数痕迹地位腐肉马斯垂 |
http://s5/mw690/d19f9e42ge1f17f9e6a94&690
地球地质年代的划分时间段以及每个地质年代的一些特征简介
http://s13/mw690/d19f9e42ge1f15656f17c&690
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源自英国威尔士的古拉丁文“Cambria”。日文音译,中国沿用。1936年赛德维克在英国西部的威尔士一带进行研究,在罗马人统治的时代,北威尔士山曾称寒武山,因此赛德维克便将这个个时期称为寒武纪。寒武纪开始于距今5.42亿年,延续时间为5370万年。 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Ordovician),地质年代名称,(原始的脊椎动物出现)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
http://s4/mw690/d19f9e42g7cfe89537873&690
奥陶纪(Ordovician,符号O)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88.3±1.7百万年(Ma),结束于443.7±1.5Ma。
奥陶纪(Ordovician)是地质学上,古生代中五亿五百万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这段时间,可分为三个时期-奥陶纪早期
(五亿五百万到四亿七千八百万年前),奥陶纪中期 (四亿七千八百万到四亿五千三百万年前) 和奥陶纪晚期
(四亿五千三百万到四亿三千八百万年前)。
奥陶纪亦分早、中、晚三个世。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http://s9/mw690/d19f9e42ge1f162301898&690
志留纪(Silurian
Period)(笔石的时代,陆生植物和有颌类出现)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古生代第三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8亿年,延续了2500万年。由于志留系在波罗的海
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志留纪可分早、中、晚三个世。
http://s10/mw690/d19f9e42ge1f16681d179&690
泥盆纪(距今4-3.6亿年前)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从距今4亿年前开始,延续了4000万年之久。由于早古生代加里东运动影响的结果,同时,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在泥盆纪里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脊椎动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鱼形动物数量和种类增多,现代鱼类——硬骨鱼开始发展。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时代”。
http://s9/mw690/d19f9e42ge1f16a7c6588&690
石炭纪(Carboniferous)约处于地质年代两亿八千六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它可以区分为两个时期:始石炭纪(又叫密西西比纪,三亿两千至三亿六千万前)、和后石炭纪(又叫宾夕法尼亚纪,两亿八千六百至三亿两千万年前)。
石炭纪(Carboniferous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http://s15/mw690/d19f9e42g7cfe8b065e1e&690
二叠纪(Perm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亿年,延至2.5亿年,共经历了4500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http://s7/mw690/d19f9e42ge1f171533e96&690
三叠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http://s4/mw690/d19f9e42ge1f173b4b5d3&690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时代,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却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侏罗纪的名称取自于德国、法国、瑞士边界的侏罗山。超级陆块盘古大陆此时真正开始分裂,大陆地壳上的缝生成了大西洋,非洲开始从南美洲裂开,而印度则准备移向亚洲。
http://s14/mw690/d19f9e42ge1f176b0f45d&690
白垩(è)纪(Cretaceous
Period)缩写记为K,源于德文的白垩纪名(Kreidezeit)的缩写。“白垩纪”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达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于1822年创用。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
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的较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http://s11/mw690/d19f9e42ge1f1799ea9ea&690
第三纪TertiaryPeriod,
新生代的最老的一个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第三纪的重要生物类别是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类、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等,这与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异,标志着“现代生物时代”的来临。
http://s10/mw690/d19f9e42ge1f17cd485c9&690
第四纪英文:Quaternary Period
6500万年前那次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新生代是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而第四纪是新生代最后一个纪。第四纪还可以分为更新世、全新世等。关于其下限一直存在争议,支持较多的有1.8Ma和2.6Ma
。虽然国际地层委员会推荐的第四纪的下界年龄为1.80Ma,但是由于2.6(开始认为为2.48
)Ma是黄土开始沉积的年龄,因而我国地质学家,尤其是第四纪地质学家基本都采用后者。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第四系一名是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于1829年提出的(见新生代)。
各个地质纪元时代称霸地球海陆空的庞然大物
寒武纪时期
http://s5/mw690/d19f9e42ge1f1d5921964&690
(海)奇虾,又名:古怪的虾,是一种于中国、美国、加拿大、波兰及澳大利亚的寒武纪沉积岩均有发现的古生物。它是已知最庞大的寒武纪动物。根据推测,此类动物极有可能是活跃的肉食性动物。但是,研究发现,其中一个种Laggania很有可能是一种食用浮游生物的动物。5.3亿年前的海洋中,最凶猛的捕食者莫过于奇虾了。它有一对带柄的巨眼,一对分节的用于快速捕捉猎物的巨型前肢,美丽的大尾扇和一对长长的尾叉。它虽不善于行走,但能快速游泳。25厘米直径的巨口可掠食当时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环状排列的外齿,对那些有矿化外甲保护的动物构成了重大威胁。这是一种攻击能力很强的食肉动物,它的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而当时其他大多数动物平均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
奥陶纪时期
http://s9/mw690/d19f9e42ge1f1db2345a8&690
(海)巨型鹦鹉螺 Orthocone
天敌(Natural Enemy)→ 无(奥陶纪) ;海蝎子(志留纪)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体长(Length)→
长约11米,庞大鹦鹉螺的软体居住在一个很长且薄的圆锥型壳里。它没有鳍和尾巴,沿着它的下腹部有一根柔韧的圆锥型的肉质管子。鹦鹉螺利用这个管子吸进海水,再施加压力从反方向排出海水从而
到达它想去的任何地方。他用调节壳中小室中的水量来控制其垂直位置。它的嘴和长触手从壳粗大的一端伸缩出来。它以鱼类和节肢类动物为食物,如海蝎子的祖先巨型羽翅鲎。但到了志留纪,它反而成为了海蝎子的猎物。它用它的触手和鸟嘴一样的嘴将捕获物撕裂。
志留纪时期
http://s1/mw690/d19f9e42ge1f1e232dd20&690
(海)翼肢鲎,板足鲎亚纲(eurypterida) 全部是灭绝种类,最大的翼鲎(pterygotus)可长达3米,是节肢动物中最大的种类。头胸甲较小,腹部分节,前7节组成前腹部,具附肢,后5节组成后腹部,无附肢,具尾剑,因最后一对步足呈板状故名板足鲎,用以游泳。腹部有6对书鳃。化石种类表明它们已开始侵入淡水及陆地,例如板足鲎(eurypterus)。
泥盆纪时期
http://s12/mw690/d19f9e42ge1f1ec93660b&690
(海)邓氏鱼是恐鱼科的代表性成员和已知盾皮鱼家族中体型最大的成员,是生存于距今约3.6亿至4.15亿年前泥盆纪的一种拥有着惊人咬合力的巨型食肉厚皮鱼,是志留纪和泥盆纪海洋的绝对霸主。有着已知地球上存在过的生物中最大的咬合力和惊人的吸力,位于当时海洋的食物链顶端,能一口将鲨鱼咬成两半,可以捕食泥盆纪海洋里的任何一种生物,它很可能是地球上第一个“百兽之王”;它的存在比陆上第一只恐龙的诞生还要早1.75亿年。然而,巨大的身躯和体型极大地影响了邓氏鱼的运动速度和灵敏度,这使得它在进化过程中渐渐输给了小小的鲨鱼和其他肉食鱼类;再加上地球的环境变化,最终渐渐离开了生物繁衍进化的舞台 。
http://s15/mw690/d19f9e42ge1f1efe5580e&690
(陆)鱼石螈(学名Ichthyostega)是一属早期的四足总纲,生存于3亿6千7百万至3亿6千2百5十万年前的上泥盆纪,是鱼类及两栖类的中间生物,从尾部等体型看类似现代的鲶鱼长了脚。鱼石螈有脚,但却可能不是用作行走,而是用来穿越沼泽。有时它被认为是属于两栖类,但却并不正确。最早的两栖类要到石炭纪才出现。
石炭纪时期
http://s11/mw690/d19f9e42ge1f1f6034d1a&690
(陆)始螈(Eogyrinus) ee—oh-ji-rie—nuhs
生存年代:
3.22亿年至2.95亿年前
生存地点:
欧洲
名称含义:
“两栖类的开端”,因为它是最早的两栖类之一。
一种大型迷齿类。迷齿类是早期两栖类中最常见的类群。始螈长长的身体像鳗鱼,头骨形状像鳄鱼。
http://s10/mw690/d19f9e42ge1f1fb2c9df9&690
(空)巨脉蜻蜓(学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是3亿年前石炭纪的一种昆虫,与现今的蜻蜓接近。它的翅膀展开阔达75厘米,是已知地球上曾出现最大的昆虫物种。它以其他昆虫及细小的两栖动物为食物。
二叠纪时期
http://s13/mw690/d19f9e42ge1f1ff7d377c&690
(陆)异齿龙:对于异齿龙的生活习性,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异齿龙的颊齿
毫无疑问非常适合磨碎植物的粗纤维,但是它们也可能是杂食性动物。这个全新的看法来源于它前肢上分离弯曲的长爪子,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可能是为了满足捕猎的需要,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异齿龙的前肢的用途是在于旱的土地上挖掘深埋在地下富含水分的植物根茎。异齿龙化石发下怒干旱或半干旱的地质环境中,这就是南非的上艾略特组。根据它们生活的环境,古生物学家过去曾经认为异齿龙是一种迁徙性的动物,当一年中最干旱的季节到来时,异齿龙会经历季节性的夏眠或冬眠,不过目前还没有证据支持异齿龙夏眠的假设。
http://s3/mw690/d19f9e42ge1f202c7b0b2&690
(海)中龙属 Mesosaurus中龙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主要生活在溪流和水潭中,很少上岸,特别爱吃水里的鱼。他身体细长,肩部和腰部的骨骼都比较小,身后有一条长而灵活的尾巴,脚较大,成为桡足,主要用尾巴游泳。 它的上下颌特别长,嘴里长满锋利的牙齿,很适合捕鱼。中龙分别在非洲和南美洲发现,说明在石炭纪这两个洲曾经连在一起。
http://s9/mw690/d19f9e42ge1f2090c8bb8&690
(空)始虚骨龙
学名:Coelurus
英文发音:see-lor-oh-sor-uh--vuhs
生存年代:2.6亿年至2.46亿年前
生存地点:马达加斯加
名称含义
“虚骨龙的祖先”,因为它曾经被错误地认为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虚骨龙)的的祖先。是已知最早的会滑翔的爬行类。
三叠纪时期
http://s6/mw690/d19f9e42ge1f20d119af5&690
(海)杯椎鱼龙是鱼龙类的早期成员,它们的细长外形和今天的海豚很相似。杯椎鱼龙还没有背鳍,尾部象鳗鱼一样扁长,这种长尾巴使它们成为强有力的游泳好手,它们常常在深水区游弋,等待送上门的猎物。鉴于杯椎鱼龙无法上岸,它们应该是直接生育幼崽的卵胎生动物。
杯椎鱼龙是中生代海洋里的猛龙。从外形上看,杯椎鱼龙比较原始,它的身体细长,有10米左右。它们的细长外形和今天的海豚非常相似,堪称鱼龙中的“海豚”。和它的原始身份相符合的是,杯椎鱼龙还没有背鳍,并非不像后期的鱼龙那样背部隆起,但其直至的尾部像鳗鱼一样扁长,形成了尾鳍。这种长尾巴使它们成为游泳好手。它们还拥有一副典型的鱼龙牙齿,喙部也已经伸长了。它们常常在深水区游曵,等待送上门的猎物。
http://s15/mw690/d19f9e42ge1f210c99b4e&690
(陆)引鳄(属名:Erythrosuchus)是已灭绝主龙形类爬行动物的一属,生存于三叠纪早到中期的南非。
引鳄的身长约5米,高度为2.1米,是三叠纪早中期的最大型掠食动物。引鳄以四肢行走,四肢以半直立方式位于身体之下。它们有大型、类似恐龙的头部,头部长达1米,具有多颗锐利、圆锥状牙齿。在晚三叠纪,引鳄的生态位被蜥鳄、波斯特鳄所取代。
http://s12/mw690/d19f9e42g0d374d12a89b&690
(空)真双齿翼龙是最古老的翼龙,住在海岸边。我们根据他的牙齿的形状,推测它是以掉食鱼类为生的。
像所有会飞的爬行动物一样,真双齿翼龙有着皮膜形成的翅膀,它的翅膀从前后肢之间伸展出来,并且顺着前肢长长的爪子长出。拍动这双翅膀,真双齿翼龙能在海面上低飞。它的大眼睛训练有素,能准确判出水中的鱼和空中飞行时昆虫的位置。它的长尾巴在飞行时很可能伸直着以保持身体平衡。
侏罗纪时期
http://s10/mw690/d19f9e42g0d3755877fb9&690
(海)离片齿龙(拉丁文Temnodontosaurus)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欧洲,身长9米,属鱼龙(海洋爬行动物).它长着长长的额,里面布满尖利的牙齿.这种个头很大的动物巡游于温暖的浅水中,捕食大个儿的鱿鱼和其他动物,是一种凶猛的野兽.巨大的尾巴推动离片齿龙穿行于水中,游动方向是由又长又窄的鳍来掌握的.侏罗纪 恐龙 鱼龙
http://s11/mw690/d19f9e42ge1f226af857a&690
(陆)恐龙名称:蛮龙
拉丁文名:torvosaurus tanneri
恐龙体长:9-13.4米(11米)
北美最大标本:10米
身高:3.3米,6500KG
葡萄牙最大、最大标本:13.4米长,身高4米,9500kg
恐龙食物:肉食
生存年代:侏罗纪晚期,15300万年至14500万年前
生存地点:美国、葡萄牙
辨认要决:类似暴龙的牙齿分布,中间的上颌骨牙齿相当的长,头部较长
恐龙种类:蜥臀目·兽脚类·坚尾龙类.巨齿龙类.斑龙科
来历:蛮龙是在galton &
jensen于1979年美国发现的.它被称为侏罗纪晚期恐龙界的冷血杀手。蛮龙的头骨很长,考古学家们使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恢复了蛮龙头部形状。经估计,蛮龙的头约有1.25米长,蛮龙巨大的体形并没有影响它捕食时的速度,其腿骨相当的粗壮,甚至拥有超过异特龙的速度,它可以迅猛地扑倒猎物,全球种群成年个体平均大小长11米,最大个体估计13.4米。蛮龙的爪子长度平均可以达40厘米,是致命的猎杀武器。
http://s11/mw690/d19f9e42g7cfe9e0a67fa&690
(空)喙[huì]嘴龙是比较原始的一种翼龙,它全身披有细小的皮毛,翼展有1米左右。喙嘴龙以各种鱼和昆虫为食。它有许多大而尖利向前倾斜的牙齿,它的尾巴很长,末端有垂直伸长的像苍蝇拍子一样的舵状皮膜。有人用紫外线照射舵状皮膜的痕迹化石,发现喙嘴龙祖先的尾巴上有许多的小的突起,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舵状皮膜。这种长尾巴上的舵状皮膜能使翼龙在飞行时保持平衡,特别是在空中改变飞行方向时,能起到稳定的作用,很像飞机上的自动稳定器。这类恐龙有很大的喙状骨,胸骨上有控制飞行的肌肉,它的特点是头大,身子小,头骨较重,并且有20厘米长,长在一个长长的脖子上。
其实喙嘴龙只是一个总称,代表种类有无尾颚翼龙,舟颚翼龙,双形齿翼龙等。
白垩纪晚期
http://s2/mw690/d19f9e42ge1f232722211&690
(海)沧龙(Mosasaurus)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顶级掠食者。虽然他的历史很短(从陆地上的蜥蜴进化而来,在白垩纪中晚期才出现并且迅速繁衍,随後和恐龙一起灭绝),但却一路平步青云、把比他历史早远得多的海洋爬行动物鱼龙目、蛇颈龙目、上龙亚目赶尽杀绝。
它生活于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特阶(约7000万至6500万年前)的海洋中,分布于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于18世纪末期在荷兰默兹河附近的白垩岩层中被发现。曾经被归类于鳄形超目的卡普林鳄,也是沧龙属的一个次异名
http://s1/mw690/d19f9e42g7cfe9f15dc00&690
(陆)霸王龙又名暴龙,学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残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龙和最著名的恐龙之一,它们是肉食恐龙中出现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种,可能是世界上已知最强的食肉动物。身长约13米,肩高约5米,平均体重约9吨,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垂克阶最后300万年,距今约6850万年到6550万年,是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後的恐龙种群之一。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围较其他暴龙科更广。
http://s13/mw690/d19f9e42ge1f23b7e7aac&690
(空)物种名称:风神翼龙
化石时期:白垩纪中期-晚期
中文别称:披羽蛇翼龙
翼展:最长15m
区域:西部内陆通道附近【北美】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是种翼手龙类,也叫披羽蛇翼龙,生存于晚白垩纪晚期(坎潘
风神翼龙(16张)阶到马斯特里赫特阶),约84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之一。它属于神龙翼龙科,该科是先进而缺乏牙齿的翼龙类。名称来源是阿兹提克文明里的披羽蛇神奎玆特克(Quetzalcoatl)。
第三纪元
http://s7/mw690/d19f9e42ge1f23f5c3686&690
(海)龙王鲸(Basilosaurus),意为帝王蜥蜴是龙王鲸科中的一个属,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龙王鲸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被发现的,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龙王鲸平均身长为18公尺(60英呎),而且拥有比现代鲸鱼更为修长的身体
http://s12/mw690/d19f9e42ge1f24371773b&690
(陆)安氏中兽属
种:蒙古种,粗壮种,河南种
分布区域:晚始新世的蒙古和中国,已灭绝
体长:3.5-5米
体重:1-1.7吨
食性:杂食
生存时代:第三纪(晚始新世)
分布:蒙古,中国
分类:中兽目,三尖中兽科
安氏中兽属于最晚的[1]中兽科动物,也是此科唯一生活在亚洲的种群,由于化石稀少,至今对其分类仍存争议。这类哺乳动物的脑子很小。安氏中兽是最大的陆生食肉哺乳动物之一
简介
它是一种原始、身体粗壮及像鬣狗的有蹄类哺乳动物,生存于4500-3600万年前的始新世。它的四肢很短,而身体很长,有长的尾巴,脚上有蹄。它的鼻端很长,有锋利的牙齿及扁平的颊齿,可以用来咬碎骨头。不过由于只有头颅骨被发现,故究竟安氏中兽是掠食者,或是食腐肉的则不清楚。
http://s10/mw690/d19f9e42ge1f2479d6279&690
空)物种名称 _
阿根廷鸟
拉丁文名 _
argentavis
[ahr-gen-tay-vis]
体长 :
翼展7.6米
体重 : ?
食物 : ?
生存年代 _
300万年前
生存地点 _
南美洲。最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历史上遨游天空的最大的鸟类原来是个笨家伙——这种古代鸟类可能还算得上是个滑翔的好手,但过于庞大的体重使它无法依靠拍动翅膀而原地起飞。
第四纪元(人类之前)
http://s6/mw690/d19f9e42ge1f24bad3025&690
(海)中文别名:大牙鲨、巨牙鲨
现状:已灭绝(2650万渐新世晚期-150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分布时代:新生代(渐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
地位:时间离现代最近的海洋霸主、历史上咬合力最大的生物之一、历史上最大的鲨鱼、地球史上最大的海洋掠食者之一、历史上最强的掠食者之一。
历史悠久的鲨鱼唯一一次在海洋中占据不可动摇的顶端地位、身为最低等的脊椎动物的鱼类却捕食比自己智商高多的鲸类。
身长:平均15米、最大18.米
体重:平均20吨 最大40吨 竞争对手&主要食物:长野鲸、原鲛鲸、梅尔维尔鲸。
http://s2/mw690/d19f9e42ge1f24f4a9a71&690
(陆)在中国正规译名中,剑齿虎其名指的是曾在晚中新世到更新世之初生活在亚欧非北美四大陆的machairodus属,一个比较冷僻的族群。而并非我们耳熟能详的smilodon属(现用正规译名为刃齿虎属,旧译名美洲剑齿虎),由于国内的影视作品和书籍在外译时广泛没有规范标准的翻译导致了这个长期存在的错误。剑齿虎属machairodus,旧译名短剑剑齿虎,顾名思义其剑齿较短,但也可达10CM以上(毁灭刃齿虎的剑齿可达20CM),拥有一条较长的尾巴,体型巨大,肩高可达1.25米,在此后的剑齿虎亚科族群中只有刃齿虎属的毁灭刃齿虎重新达到了这个程度,晚中新世时候在中国西部如甘肃一带也曾广泛分布过。剑齿虎的体型不如著名的刃齿虎粗壮强大,却也是捕猎的行家,擅长偷袭并以弯刀状的剑齿攻击猎物要害。体型:体长2米,重308公斤
食物:捕食哺乳动物,例如:美洲野牛、鹿和马
http://s2/mw690/d19f9e42ge1f2530ec351&690
(陆)古巨蜥:学名:Megalania prisca
科:巨蜥科
时代:更新世
分布:澳大利亚
长度:6米,约30英尺
体重:1000磅古巨蜥(学名:Varanus
priscus)又名巨齿蜥,是一种已灭绝的巨型巨蜥。它们生存于更新世的南澳洲,约于4万年前消失。最早到达的澳洲原住民可能曾与之一同生活。
http://s5/mw690/d19f9e42ge1f256136324&690
(空)早在500万年前,体形硕大的哈斯特巨鹰一度是新西兰鸟类的统治者。哈斯特巨鹰是一种巨大的猛禽,翼展几达3米。它能从空中攻击恐鸟,先用锐利的爪子把恐鸟(一种新西兰无翼大鸟,现已灭绝,高度上是人的两倍)击倒,再撕食其肉。体型:哈斯特巨鹰3米多的翼展或许并不惊人,但其18公斤(40磅)的体重则超过生活在今天的任何一种鹰,因此哈斯特巨鹰堪称史上最大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