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歌与时代背景

(2015-06-15 17:18:01)
分类: 语文学科教研(备课)组活动

我国历来是诗歌的国度。从春秋时代的《诗经》到魏晋时期的建安诗坛,从唐朝诗歌的空前繁荣到宋元两代的词曲形式的风靡。诗歌成就了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而中国这片诗的广阔舞台,又成就了诗的缔造者——诗人。

被称为“诗仙”的李白(贺知章曾称李白为谪仙),诗风浪漫恣睢,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就连他的羽化也被传说为“捉月骑鲸而终”,何其之浪漫!而与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风格写实,所作诗被人称为“诗史”(犹以“三吏”、“三别”最为典型)。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脍炙人口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也可见一斑。同样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为何他们的诗风会有天壤之别呢?他们的创作取向又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我们可以先从宋代大词人李清照讲起。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正因为李清照的人情世故的变化及周围环境的变迁极其巨大,我们也许可以从她的身上得出答案。

                       诗歌与社会政治背景

下面我们先看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李易安尚在闺中时所作的词,也突出表现了李所见长的白描手法。全词清丽、明快,两三笔便勾勒出一个活泼率真、热爱生活(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可见)的女性形象,

也体现了她的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千古流传惜春但不伤春)更多的是当时封建女性大户小姐的点点闲愁。

再看李的另一首词: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後, 正是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这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一首词,同样描绘晚春所见,这首词则更显忧愁。这时词人已不是当年纯真的少女了,而俨然是一个历尽沧桑,尝遍世间冷暖的怨妇形象。虽诗的风格依旧是婉约的,但其基调已颇显幽怨了。这时,作者一种苍凉感一种孤独感袭上心头(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她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对自己人生的悲叹,对自己的境遇伤感。

从闲愁到忧愁,我相信不仅仅是因为作者的年龄的增长而改变。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状况吧。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的是良好的教育,而且过着衣食无忧的优越生活,她不必过多地担心家庭生活,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为文人保留了极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这也决定了她前期清新婉约的诗词风格。而在南渡之后,国家形势日益危殆,生活朝不保夕,使原来一个大家小姐受尽了沧桑挫折,这也是李后来情调感伤的原因之一。

说到社会背景,我又不禁想到李白和杜甫。由此看来,两人处于同一时代而诗风全然不同,合乎情理。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正值唐玄宗执政的早期。一个安定富裕的社会,也必然为创作取向中的浪漫主义提供了前提。所以李白的诗往往浪漫恣睢,富有无穷的想象力。而杜甫,创作颠峰时期处于大唐每况愈下的境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在大志难酬的情况下,诗的创作更加写实,更加沉郁,他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最好的例证。

                      诗歌与诗人的家庭环境

让我们再回到李易安词中: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思妇的形象。北宋末年,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入仕之后,四处奔波,到外地为官,李清照也只能一次次与他分别。对夫君的无限思念之情又使李清照涌动无限诗意。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陆云龙《词菁》说《凤凰台上忆吹箫》“满纸情至语,岂是口头禅”。那分明是一个贵族妇女在丈夫面前娇羞可人的形象,字里行间尽显慵懒之态、想念之情、哀怨之意,更是对赵明诚的无限爱恋。

再看李清照的晚期作品: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人似春将老。

词人此时已经年逾五十,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夫妇逃到南方,赵明诚因染疾而亡,孤苦无依的李清照辗转于金华杭州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亡国之痛,丧夫之悲,使这位知识女性完全改变了年轻时那种优雅闲适的生活,她由一位贵族妇女沦落为孤苦伶仃的孀妇。她作的《声声慢》就体现了这一点。开篇用七组叠词,营造出令人窒息的孤独愁惨的气氛,仿佛要把天地都叫得凄凉。而后描写自己在秋风中瑟索,借酒浇愁,望着满院的凄清冷雨,一种对命运的控诉以及孤独感满溢其间。家庭的落寞,爱人的死,使她沉郁寡欢。最后又以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戛然而止,那是词人绝望的悲鸣,无助的呻吟。

而《蝶恋花》是词人晚年寓居在杭州时所作。此时南宋的首都临安因宋金两国的议和而逐渐繁荣。但词人的孤寂却从未因此而减退。家庭的不幸更使词人有一种希望落叶归根的愿望,于是乎作者便在冷月孤影之中渴求回到故土,思乡之情易于言表。

家庭的变故岂止使李清照沉郁悲痛呢。苏轼和陆游在创作方面也有惊人的相似。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苏轼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人物。此时距离苏轼的爱妻王弗离世十年。苏轼在梦里见到了王弗,情感已经达到了极度哀愁的地步。写一首悼词也如此委婉断肠。

而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因为母亲的反对而与爱妻与表妹两重身份的唐琬分开。陆游独游沈园,无意中遇到唐琬和丈夫赵士程,不由感慨万分。写一首《钗头凤》,满篇皆是儿女情长,哀怨凄婉。更成了陆游不可多得的婉约词。

可见,家庭环境的变迁对诗人诗歌的创作影响何其之大。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家庭环境之中,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心境。而作为以诗表现自己心境的诗人,诗歌的创作更与家庭环境密不可分。

                    诗歌与时代思潮

李清照虽然以婉约词著称,但其不多的豪放风格的诗词更是不让须眉。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一首《渔家傲》为易安后期的作品。一位婉约派的女词人,竟能写出这样有气魄的作品,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她以《离骚》的感情来写小令,从五代到北宋都是少有的。其中“我报路长嗟日暮”的感慨就是以《离骚》中:“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出处,“九万里风鹏正举”出自《庄子逍遥游》:“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李清照文学功底之深。我们知道,李清照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女子的聪明才智往往被扼杀,一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她的一生只能用词来表现她的才能,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抒发胸中的愤懑。

而到了南宋偏安于杭州的时代,文化上的解放已不再是当时的主要潮流了。更主要的是知识分子们渴求朝廷北伐,平定中原的意向。但是事实上,南宋政府不思收复失地,反而过着醉生梦死的奢侈生活,这就激起了知识分子的愤怒。这首《夏日绝句》就是李清照对朝廷极大的讽刺。她以当年项羽宁死不过江东的史实与南宋苟安与江南作对比,在肯定项羽做法的同时,辛辣讥讽了统治阶级的行为。

同是豪放词,思想感情上的差异却是很大的。这与当时的思潮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中国几千年的诗文化浩如烟海,我们所触及的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对于诗歌的风格形成与思想内容的形成同样是举不胜举。而我们今天所研究的究起根本,与当时的社会人文氛围有关。

通过对李清照诗词的研究,及其他诗人作品的探讨,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歌的创作与诗人有关,而诗人的创作又受社会背景、家庭环境及当时的社会思潮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继而影响诗歌的发展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