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济南野生动物世界

标签:
旅游我的驴行漫记游记 |
2014年,在济南异地工作生活已进入第四个年头,既承受了异地工作的艰难,也逐渐适应双城生活带来的快乐,自从把不能回家探亲的周末用来旅游打发时间以来,越来越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还专门购买了单反相机,配齐了爬山装备,利用周末开启了自己只身一人爬山穿越活动。

2014年3月29日(周六),恰好是济南汽车总站第一天开通前往南部山区跑马岭野生动物园的旅游专车,而且,还是当时最新型的考斯特中型巴士,在车站询问工作人员时受到热情的接待和详细的介绍,经过服务人员不断地劝说,并针对我是参加此次活动的第一人还给打个折扣,索性就去一趟吧,以前从没去过,单身生活需要打发时间。

在前往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的旅游专车上,我及为数不多的游客与长途汽车总站的领导同行,车上领导分别征求开通专线车的意见,我在充分肯定车站创新做法的同时,建议他们采取私人定制方式,根据自助行游客的需求,将南部山区的景区连成旅游线路,将旅游专线车延伸到景区门口,弥补公交车数量不足线路不多的问题。

沿着盘山公路一层一层地上升到山顶,隔山可以与济南海拔最高峰的云梯子(俗称梯子山,曾于2013年底只身前往穿越过)遥相呼应。这里的山峰平均海拔700多米,相较梯子山稍差一点,山上林木茂盛,风景秀丽,占地多达3万多亩,历史上曾有“小云南”之美誉。



据说当地利用跑马岭山顶平坦的地方建设野生动物世界,与周边的森林资源结合起来,让景区内的动物更有灵气,与城内的动物园相比显得更加原生态,听说动物世界景区分为步行游览区、食草动物区、森林休闲区、猛兽探险区和综合服务区,放养了环尾狐猴、白眉长臂猿、非洲双角白犀牛、长颈鹿极品雪虎金虎等珍稀动物110余种,1000余头只。从网上预订的门票,具体价格已记不清了,好像不太便宜,其中包含了景区内通勤车和进入散养老虎园区的专用通勤车票,甚至还有感受喂老虎的肉串费用。




进入景区听说游览路线总长十几公里,需要乘坐通勤车,走马观花地穿过园内的御马亭、游禽湖、牵手亭、生态馆等景点,到达景区的中心位置便一个园区一个园区地转转,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圈养的狗熊,居于深坑中的狗熊长年接受游客的投喂变得温顺听话,人们站在高达几米坑顶向人们鞠躬行礼的狗熊投喂食物,狗熊则根据人们的要求或鞠躬或转圈,憨态可掬的样子引来人们的阵阵笑声。






走入狮虎园区看到各类老虎、狮子和狼等,其数量远比城内动物园多得多,这就是其优势资源的所在,特别是还有出生不久的小老虎,可是刚生出来就被圈养也就失去了Y性,丧失了动物原有的本性。


景区为了增加人们与野生动物的直接接触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刺激感,还专门建设笼式投喂车式的观赏区,将一些老虎散养在区域内,人们乘坐封闭的笼式投喂车内进入散养区与老虎近距离接触,散养区之间有两道高大的铁闸门,中间形成将老虎与人隔离开来的安全区。这种游览车大小类似于中巴车,几乎所有的车窗都是密封的,游客无法手动打开,只有驾驶员左侧位置留有一扇小窗,且带有锁,但所有车窗都设有铁栅栏保护。在上车前每人发放两个肉串,通过铁栅栏可以近距离喂老虎。





有人说老虎的胡须坚硬,可以当牙签剔牙用,随身便于携带还能自我吹嘘,为此临上车前便给自己确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设法虎口拔胡子。在野生动物世界的猛禽园区,我和人们一起坐在被铁栅栏包围的中巴车内,进入园区中央停下车招揽着老虎过来,人们争着用粗铁丝穿着的生肉喂老虎,我在旁边照相时偷偷地抓住正在吃食老虎的一根胡须用力拽,亲身感觉到老虎的胡须像铁丝一样坚硬愣没拽下来,老虎一边贪婪地吃着肉不满地看了我一眼,此时,我感到俗话说的“虎口拔牙”的难度和恐怖,悔恨没有准备个剪刀来剪老虎胡子,光用手是很难拔下来的,况且也感受到不虚此行,亲手拔老虎胡子,虽说没有拔下来却有了难得的经历。




据说景区还不断地建设新的景点,又增设了灵长类动物园,面积较大的园区里有高大的猴山,猴子们可以运用自己的特长跳跃攀爬,相比城内动物园的猴子应该幸福吧。途经树林相拥的孔雀园时,远远地看到一只蓝孔雀正在打开漂亮的尾翼展开犹如硕大的屏风,只是赶紧跑过去时却收了尾翼,没有看到精彩的瞬间,只是隔着树木拍摄了开屏的远景略有遗憾。




随着景区内游览人数的逐渐增加,特别是大量携家带口的人群涌入景区,各个景点均出现爆棚现象,随后便走马观花地游览了百鸟园、袋鼠园、鳄鱼湾、野性回归训练场等景点。最后看到宏大的展览馆正在组织马戏表演,大人孩子们正在密集地排着队准备进入,看到此场面便悄声离开,到桃花盛开的小广场休息,我闲着没事坐在桃树下给家里打电话问平安。




按照旅游专线车发车时间登车结束了一天的游览,在车上回味着野生动物世界的观感,感受到与城内的动物园相比有以下三点不同,一是这里凶猛的虎狼等动物较多且是散养,游客感受别外刺激,二是郊外深山之巅空气较好,有种天然氧吧之感,三是交通不便,没有公交车直达,游玩难度较大。
(写于2022年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