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甓界高手张笑荣“名磚珍五鳳”“古碑流千古”!

(2015-05-12 15:50:16)
标签:

收藏

文化传播

文化

历史

    http://s7/mw690/003PTVTSgy6Sd0qaRjo16&690
上图:张笑荣馆长(社长)在整理即将在杭州展出的36方古砖砚及拓片

      甓界素有“名磚珍五鳳”的讚語,黃龍不出,無以爭鋒。甓界传奇人物张笑荣为古越文化默默耕耘研究古砖砚、墓志铭,30年如一日,历尽千辛万苦,收集整理了目前国内最大最全的古砖系列、古砖砚、墓志铭、兵器等。步入展厅一件件国宝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是历史的见证,这里是一部中国书法史记。

       乙末三月廿四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居士驱车前往坡塘拜见张笑荣老师,张老师谈笑风生,才艺高强、热情好客,一脸儒雅。席间张馆长与我讲述了他收藏古砖及墓志铭、玉剑、玉戈的台前幕后,一幕幕往事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他18岁开始进入收藏,拜师学艺,师承名家,对中国古砖文化有精深的研究,人家叫他“砖家”。张老师一边讲解一边陪同我参观他的会稽金石博物馆展示厅、库房,珍藏品。并亲临砖砚雕刻、拓片现场为我拓印一方”名磚珍五鳳”、使我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灿烂历史,古老的书法文字在古砖上完美呈现。在这里能欣赏到各个年代的砖雕、砖刻、墓志。这里是国内独一无二、品种最齐全的古砖博物馆。会稽山阴可谓“一砖一历史,一碑一故事“,今有幸藏得“五鳳三年”殘甓砖砚拓片,念天地間此雅物或為孤品,故不能獨享其美,記之以饗同好!          

      一方方秦砖汉瓦精制而成的砖砚,传承着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基因——文字,会稽金石博物馆15000余件馆藏珍品,以其独特的视野、丰富的藏品、瑰丽的艺术,向世人展现璀璨的中华文明史。

    张笑荣老师创办的会稽金石博物馆坐落于会稽山麓西北坡塘一个四合院中,走进这家隐于会稽山脉脚下的主题博物馆,你会耳目一新、大开眼界,她像一颗镶嵌在古越大地的耀眼明珠,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响亮的金名片,是研究中国书法历史的活字典,古砖及墓志铭上各种字体应有尽有,几千年的书法文化在这里得到完美呈现。

    2015年新建成的位于中国书法圣地兰亭的《兰亭书法博物馆》主展厅馆藏“永和九年古砖"就是有会稽金石博物馆馆长张笑荣先生提供的。 

    会稽金石博物馆于2011年1月,经浙江省文化厅批准成立,馆藏历代名人墓志碑刻400余件,秦汉至唐宋历代铭文、纪年砖瓦15000余件,超过“千甓亭”数倍,堪称江南公私收藏第一;拥有“秦砖汉瓦”精制的砖、瓦砚600余方,蔚为大观。此外,会稽金石博物馆还珍藏大量先秦吴越地区的玉石礼器、兵器、青铜器以及商代至唐宋的陶瓷器等珍贵文物。这些藏品对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字和书法演变史,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古老的文字与城市、青铜器等是标志着人类文明起源的物化形态要素,墓砖、青铜器、竹简、碑刻等保存着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字资料。30多年来,张笑荣先生呕心沥血,专注收藏那些遗存有中国文字的“秦砖汉瓦”,从数万余件藏品中精选出部分藏品,在生他养他的家乡鉴湖镇坡塘设立了《会稽金石博物馆》并策展“历代古甓、砖砚、名家题跋精品展”,供游客、藏家欣赏,一饱眼福。会稽金石博物馆展出的历代砖、瓦、砚铭,以纪年为序,书法篆、隶、真、草俱全,画像精美,系国内首次展示古砖瓦、砚实物及名家题跋为主题的特色展馆,其档次之高、精品之多、内涵之丰,属国内首屈一指。

     步入会稽金石博物馆,展品可谓琳琅满目,名品荟萃,令人赞叹。博物馆设有库房、砖砚研发收藏雕刻、砖拓。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原浙江省文物局长鲍贤伦题写馆名;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为“文天祥祠烬余砖”题跋“天地正气”;西泠印社副社长童晏方题名“珍甓馆”,并题跋馆藏精拓册页以贺,南社唯一健在的104岁寿星张行鬯题跋“四灵祥瑞”;被郑逸梅先生称为“海上寓公”的上海文史研究馆耆宿硕彦周退密为这次展览题跋“如意”。特别是西泠印社五老—林乾良、丁茂鲁、陈仲芳、郁重今、钱大礼诸先生联袂为砖砚题跋并刊刻砖砚,殊为难得,一时传为佳话。

    我国著名金石学者、书画家、84岁的林乾良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所谓金石书画,除了我们通常理解的篆刻、书画艺术之外,更包含文物研究、古玩收藏等丰富的内涵。金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张老师说,金石之学创自於北宋,由于两宋之际金石出土日多,于是像刘敞、欧阳修、赵明诚等士大夫在政事之暇,可以有精力研究金石学问。当时的士大夫都有相当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对古金石的兴味甚至超过对书画的兴趣,所以百余年来,金石之学蔚然成风,收藏金石、鉴赏、研究、著述、刊刻法贴、传拓流行于两宋。到了明代,人们还能继承宋代的文气,但大多以刊刻、传拓法贴为能事。清代、民国以来,出土金石就更多了,学者多致力于金石之学,学风鼎盛,金石学者辈出,如赵之谦、陈介祺、端方、阮元等。西泠印社创始人吴隐、吴昌硕,大文豪鲁迅等都重视碑刻砖甓研究,成果斐然。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金石之学逐渐瓦解,以致衰落。

    现在全国各地出土金石之物很多,但是研究力量却很薄弱。很多人以为金石学只是刻印、篆刻而已,令人担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石学具有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在新时代的学术氛围中,我国金石学必将步入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会稽金石博物馆的建立,目的是弘扬国学文化,我们相信全国各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金石爱好者共同参与金石文化研究,传承、弘扬金石文化,古老而珍贵的金石文化必将传承有序延绵不断。

http://s6/mw690/003PTVTSgy6Sd0592rX15&690

上图:五鳳三年古砖砚拓片
http://s6/mw690/003PTVTSgy6Sd0TXUXz25&690

上图:五鳳三年砚台


http://s11/mw690/003PTVTSgy6Sd197r7Qca&690
上图:五鳳古砚与拓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