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行】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包头五当召

标签:
内蒙古包头五当召藏传佛教小布达拉宫杂谈 |
分类: 西北游 |

五当召位于内蒙古包头市石拐区吉忽伦图山南麓,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内蒙古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其独特的资源蕴含着厚重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理文化信息,被称为内蒙古及包头市文化资源的一个制高点。它可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齐名,是我国藏传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素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石拐区北部吉忽伦图苏木乡,距包头市区约40公里。始建于康熙年间,后又在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进行了多次扩建,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寺庙,同时也是研究藏传佛教、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基地。

五当召占地300多亩,有殿堂仓舍2538间,规模十分宏大。主体建筑坐落在两条山沟汇聚的山坡台地上,东西两侧的山麓、平地分布着一些附属建筑和僧舍栋房,两座藏式白塔高高耸立。寺院分布合理,座座殿堂,层层楼阁,随坡而起,错落有致,布局和谐。

五当召的所有建筑均为梯形楼式结构,上窄下阔,平顶小窗,屋檐部分有一条土红色边麻装饰,还有金色的法轮、红色的柱廊,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夺目。外墙表面有一层厚达数厘米的石灰层,清白典雅,别具风格。远看殿堂洁白如雪,楼顶金光夺目,十分壮观。这种规模宏大的寺院和独特的结构形式,是内蒙古境内现存藏传佛教寺院中仅有的。

五当召的主体建筑群由六大殿:苏古沁独宫、却依拉独宫、洞阔尔独宫、当圪希德独宫、阿会独宫、喇弥仁独宫,三座活佛府:洞阔尔活佛府、甘珠尔活佛府、章嘉活佛府和一座安放历代活佛骨灰灵塔的苏波尔盖陵以及94栋喇嘛住宿土楼组成。

却依拉独宫这座殿是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和哲学理论的宗教哲学学部。却依拉,藏语意为“法苑”。却依拉殿建于道光十五年,是讲授佛教教义的场所。却依拉殿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头戴宝冠,肩饰莲花,高达十米的弥勒佛铜像。弥勒佛是未来佛,佛教徒认为释迦牟尼的佛法在若干年后,会自动消失,届时将由未来佛——弥勒佛下凡普度众生。

所以我们看到的弥勒佛手作说法印,半蹲半坐的,意预着他即将下生到人间,去解脱世人的苦难。同时,这也是内蒙古最大的一尊铜佛像,是用黄铜分段铸造,焊接而成的。弥勒佛像的左边是达赖一世,是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创始人,右边是班禅一世,达赖和班禅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两大弟子。左手戴黄帽的是五当召第五代活佛塑像,五当召具有今日规模,大多形成于五世活佛坐床期间。




苏古沁殿位于寺庙主建筑群最前面东侧,建于乾隆二十二年,是五当召最大的殿堂和主要建筑。它是一座高达22米的三层楼大殿,一楼前厅是大经堂,后殿是藏经库。经堂内部宏伟壮丽,有81根方柱贯通上下,每根都用织有彩色龙纹的栽绒毯包裹着;殿内顶上悬挂着经幡和帛画。地上排列着数十排座榻,上面铺设着藏式绒毯,整个召庙里的大型集会都在大经堂里举行。

因为大殿的正中是释迦牟尼像和30尊菩萨像,个个神态安祥。殿堂四周有表现释迦牟尼佛传说故事的彩绘,构图复杂,细腻优美,富含深刻的宗教哲理。画中还有表现草原生活的场景,都是按照清代早期现实生活内容绘制的,是研究清代少数民族生活和社会文化的珍贵资料。

大门两侧墙上绘有四大天王像,分别手持琵琶、宝剑、绢索和宝塔,代表风调雨顺,旁边还有六道轮回图。

这里是全召举行集会和诵经的场所,可容纳千余喇嘛。每天的早经——满迦经,各殿喇嘛都来此诵读,经堂内正面的座椅是活佛出经的席位,左右是高层喇嘛的座位。下边地毯木榻是喇嘛诵经的座席。后厅为藏经阁,后厅及二、三层内供奉释迦牟尼、宗喀巴及历代佛师、唐卡、曼陀罗坛城,二楼回廊处绘有“九大佛寺建筑”。这里,各处殿堂均不允许拍照。


五当召依山而建,为藏传佛教寺院,平顶直墙,小窗白壁,屋顶檐有一圈红色边麻装饰,各殿顶部正中,饰有风磨铜双羚、对卧金鹿、法轮、宝幢。寺院各建筑自成一体,不规则地坐落在山坡上,没有围墙院落。





沿着台阶向上是二层的洞阔尔独宫,是五当召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后半部墙壁所绘的壁画都以黄色作底色,因此俗称“黄庙”。该殿是神学院的时轮学部,是传授数学、天文、地理、占卜和历法的场所。殿门正中悬挂着用蒙、汉、藏、满四种文字铭刻的“广觉寺”匾额。

大殿前面的广场是讲经台,也是神学院升学考试的口试和神学辩论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在此举行学术升级考试,开展学术辩论。

殿内供奉着五当召第一代活佛洞阔尔.班迪达的塑像。前厅的壁画,有着250多年的历史,是五当召1050平方米壁画中保存最好的,有内蒙古壁画之冠的美称。壁画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生动,色彩艳丽浓重。


藏族传统的“和气四瑞”雕像,从上至下,四只动物依次是:羊角鸟、山兔、猴子和大象,传说羊角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山兔是舍利子,猴子是目犍连,大象是阿难。



喇弥仁殿即菩提道学经堂,又称日木伦殿,建于光绪十八年,位于护法殿后边西北高耸的山坡上,为教义戒律学部,这个学部在内蒙地区藏传佛教寺院中只有五当召设立,是召庙建筑群中建造年代最晚的建筑物。

殿内正中供奉铜铸高9米的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坐像。左右两侧塑其两大弟子嘉曹杰和克珠杰塑像。两侧木龛内有一千尊一模而成的宗喀巴塑像。二楼凸起的天窗既可容纳高大的塑像,又可采纳光线。



金科殿即曼陀罗,原名努尼殿,是僧人静坐休持之处。喇嘛们以逐渐减少饮食,静坐默诵,力图不食不语的修行方式去解脱超度众生灵。该殿毁于文革,2003年国家拨款恢复并扩建此殿,2005年9月开始对外开放。

殿堂一楼为佛堂,供有千手千眼观音像、六世班禅大师、宗喀巴大师像,正中供奉的三世佛为铜铸镀金佛像。墙面壁画是藏传佛教九大佛寺壁画。殿的二楼是文物博物馆,展出召内所存的部分珍贵文物。有唐卡、清代景德镇瓷器、活佛的生活用品、法器、内蒙古仅存的两座鎏金曼陀罗坛城等。







苏卜盖陵殿是五当召头世活佛建庙之前的住宅,“苏卜盖”即蒙语“塔”之意,是一个小佛堂,内部供奉有历世活佛灵塔,即舍利塔。因一世活佛创建了本召,去世后僧众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舍利塔存放在此处。此后,本召七世活佛灵塔均在这里珍藏。灵塔雕刻精美镶有珍宝玉器,外部鎏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