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行】闻名天下的姑苏城外寒山寺

标签:
苏州寒山寺枫桥夜泊普明宝塔梵音阁 |
分类: 华东游 |

寒山寺位于苏州西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因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而闻名天下。寒山寺是著名的祈福胜地,每天来寺中撞钟进香、祈求平安的信徒络绎不绝。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始称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

寒山寺景区分为两个部分,枫桥路以北是寒山寺寺院,枫桥路以南是寒山钟苑,包括梵音阁、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和“塔影、钟声、诗韵”照壁。寒山寺寺院部分有一些是明清遗迹,寒山钟苑部分则多为仿古新修。




临京杭运河的西门是寒山寺的正门。门前黄色照壁上“寒山寺”三个大字为晚清书法家、浙江绍兴人陶峪宣所题。寒山寺的建筑布局并不是严格的中轴对称式,天王殿、大雄宝殿、寒拾殿等中轴线建筑大致由西向东排列,但并不在一条直线上。




大雄宝殿是寒山寺的主殿,供奉的自然是佛祖释迦摩尼。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

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在一般的寺院里,佛祖背后通常是海岛观音图,但在寒山寺大雄宝殿里,佛祖背后却是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的石刻《寒山拾得图》。

画中的这两位袒胸散发、神态悠然,其超脱物累、大智若愚、狂放不羁的心境跃然“石”上。从这张画上,我们似乎找到了寒山寺建筑布局不拘定式的注脚:恣意、不羁、放浪。




在大雄宝殿和寒拾殿之间的回廊旁,有一眼小井,这就是“寒拾泉”,相传为寒山、拾得所掘,是寒山寺著名的古迹之一。关于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二人的一段问答。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出大雄宝殿继续东行,就是寒拾殿。寒拾殿上下悬有两块匾额,一为“寒拾殿”,一为“藏经楼”。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寒拾殿的屋顶有一萌态十足的唐僧师徒四人和白龙马的塑像。


在寒拾殿左侧是一座双层六角重檐式钟鼓,传说中张继夜半听到的钟声就应该是从这里传出的。只是光阴荏苒、日月如梭,钟楼和钟都已非唐代原物。如今悬在钟楼内的大钟铸于光绪三十二年,高约1.3米,重约两吨。现在每年除夕,中外游客都会云集寒山寺,聆听大钟发出的108响钟声,辞旧迎新、祈祷平安。绕过寒拾殿,是寒山寺的后院部分,主体建筑有普明宝塔和法堂。

普明宝塔原塔据考证毁于朱元璋与张士诚争锋的战乱中,使寒山寺600多年来有寺无塔,以至于近代有些人甚至怀疑寒山寺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塔。

现在的普明宝塔落成于1996年,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塔院钉门厅檐下悬有“无上清凉”黑底金字横匾,厅中立有一座汉白玉石横碑,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字,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

法堂也是一座新修仿唐建筑,是塔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寒山寺举办重大佛事的主要场所。法堂左右两侧碑廊里嵌有碑刻77石,均出自古今名人之手,其中包括宋代王硅、明代文征明的《枫桥夜泊》诗碑作品,是寒山寺的镇寺之宝。


从寒山寺西门出来,隔河而望的是枫桥景区。许多人误以为寒山寺西门左侧的这座单拱石桥就是枫桥。实际上,这座桥叫“江村桥”。江村桥始建于唐代,后世多次重建,现存桥体建于清代同治六年。



跨过江村桥,进入枫桥景区,迎面是一座戏台,上悬匾额“吴风古韵”。沿河一路向北,有漕运展示馆、原上草堂、渔隐村等景点。

这些景点,包括戏台及周围建筑,显然都是新东西。继续向北,是“听钟桥”,这是一座泥黄色木石结构的廊桥。在听钟桥上可以看到又一座古桥,这才是慕名已久的枫桥。





在听钟桥桥头不远,是诗人张继的铜像。与人物纪念铜像多为站姿或坐姿不同,张继铜像采用了倚卧的姿态,虽洒脱有余,端庄不足,却与诗人夜半听钟的意境非常契合。

张继铜像稍向北,是“夜泊处。”这应该是后人根据张继诗“考证”出来的。夜泊处也有一石《枫桥夜泊》诗碑,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沈度的手笔。沈度是明初举人,因善书而得官,被明成祖朱棣赞誉为“我朝王羲之”。

从夜泊处的位置,可以同时看到枫桥和江村桥,而枫桥和江村桥其实并不能相望,因此说“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两桥相“对”是通过诗人眼睛的传递来实现的。



枫桥的东堍与铁岭关相连。铁岭关,又称“枫桥敌楼”,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清代道光九年重修,是苏州唯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抗倭关楼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