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黄埔古港

标签:
广州黄埔黄埔古港遗址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凤浦牌坊 |
分类: 广州市游 |

黄埔古港位于黄埔村,南宋是曾经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著名的仿古商船瑞典哥德堡号曾经在此停留,所以把古港口重建,设有粤海第一关纪念馆、黄埔古港陈列馆、古码头、亲水区、“哥德堡号”访问广州纪念碑、园林区等景点。成为了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体验岭南村落风情、品尝地道广州小吃的好去处。

黄埔古港北临新港东路,南隔黄埔涌与仑头相望,西临东环高速公路,东隔珠江与长洲、深井相望。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要了解历史的话,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和黄埔村的黄埔古港历史陈列馆一定要去,了解曾经的繁华风貌,看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知识。凤浦牌坊、北帝庙和姑婆屋也不容错过。

粤海第一关纪念馆,是黄埔古港景观区依据历史资料原貌修建的仿古建筑群。馆内设置了《流淌的辉煌》专题大型展览。展览以图片、实物、模型、蜡像、电子屏幕影像、展示和DVD播放等形式,让观众了解广州海上丝路在历史积淀上过程中,耀眼的辉煌。纪念馆主体建筑包括有二层前后两进的黄埔税馆、永靖兵营、买办馆,和“古港遗风”纪念牌坊。













哥德堡号,大航海时代瑞典著名远洋商船,曾三次远航广州并停靠黄埔古港。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繁华,是中瑞航海贸易的历史印记,是广州千年商都的魅力体现。

黄埔古港遗址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明清以后,黄埔村逐步发展成为广州对外贸易的外港。



黄埔村原名凤浦,是因传说中一对凤凰飞临此地而得名,凤浦牌坊就是见证;姑婆屋是自梳女聚居的地方,可以看看岭南独特的风俗。除了这些,还有很多的宗祠和书院之类,建筑结构都很有代表性。

现在的黄埔村仍是一派古朴景色。村中保留的大量遗迹和文物,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世代繁盛,见证了黄埔古港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也见证了广州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

黄埔古村宗祠颇多,各具风格却同样恢弘。梁氏宗祠现已被僻为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胡氏大宗祠是胡氏从南雄珠玑巷迁到广州的始迁祖祠,现在保存完整。隐云冯公祠是黄埔古村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走在黄埔古村的石板街巷里,仍能从经过的每栋古屋一窥昔日的繁华光景。





珠三角民间拜北帝,是一种玄武信仰。据闻黄埔村原有很多庙宇,如华佗庙、洪圣殿、圣母宫、天后宫等,可除了北帝庙因文革时被用作村卫生院而幸存外,其余全部被毁。

北帝庙始建于宋代,清代以来历经多次重修。主体建筑前有旷地,风水林。庙门正门楣上匾额石雕而成,尽管斑驳陈旧,但字迹和周遭的雕花依然清晰,上刻“玉虚宫”。
庙内供奉玄武大帝、观音娘娘、张王爷三位。值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黄埔村各姓族人联合在此筹办大型庙会,其内容包括上匾、舞龙、出色、搭棚做大戏等庆祝活动。




建于清代,黄埔村自梳女聚居之所,俗称姑婆屋。三间两层一院,头门博古脊,花岗石门夹,杉木大门,13横趟栊,房门门头上方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屋内分隔为各自独立的单间,具有晚清时期建筑特色。在封建社会一些女子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自食其力、终生不嫁,称为“自梳女”,又称“姑婆”。

日本华侨楼,村民俗称“日本楼”。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布局,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院墙及大门由红砂岩砌筑,有拱券、涡卷、线脚等细部,显现日本近代建筑风格。1900年,村民冯佐屏到日本求学,娶日本妻子平美爱子,后回乡定居,兴建此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试图毁村,平美爱子亮出随嫁的日本军刀,挽救了黄埔村。



梁氏宗祠建于清代,相传用60年建成。是村中梁姓的祠堂。现存头门及天井,中座台基。头门硬山顶、灰塑龙船脊,臂脊饰高翘灰塑圆弧花饰。头门次间置包台,砖雕花卉纹饰隔窗。石雕花卉门墩,木门,高脚门。是黄埔村古祠中用料和手工最好的建筑之一。现为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