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中语文导语导入方法

(2014-05-20 19:40:50)

初中语文导语导入方法

高滩镇初级中学  王红霞

 

1、直接导入法

       也称开门见山法,直接点明本课的课题,概述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提出学习的目标和要求,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做好参与教学的准备.

2.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这是导课艺术中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顺理成章,承上启下。

注意:最重要的是复习问题的拟定,问题要扣住已学知识的要点,又能够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建立某种联系。

3.设疑导入法。

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亚里士多德

这种方法是老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识的设置疑问,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悬念,在困惑、疑难中激发出求知的愿望,引发起积极的思考。

案例1.《罗布泊,消失的仙湖》的导入。

在教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在《月牙泉》的背景音乐下,开始这样的一段话:“在上世纪70年代,准确的说是1972年(我出生于1972年10月),发生了两件让人很遗憾的事,你们知道吗?同学们茫然,但这一疑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学们急着想知道答案,于是又说了下的话:“第一个就是原本是仙湖的罗布泊消失了。另外就是在这一年的10月出生了一个对社会没有半点贡献的人,你们知道是谁吗?所有的同学,包括听课的老师也茫然。看着同学们的迫切心情,我说道,那个人就是我,同学们笑了,老师们笑了。我接着说,有关第二个问题我们不去研究,今天只研究罗布泊消失的问题。没等我发出指令,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走进了文本。

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前导,促进学生渴望了解问题的所在希望得到释疑解惑,由此进入到本课课题的学习中。
4.故事导入法。 
   在上课的开始,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出本课的主题,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氛围中进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导入的故事有很多类型,如历史上真实的事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案例2.《塞翁失马》的导入。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染布的,二儿子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儿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大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就会为二儿子发愁,因为不下雨二儿子的伞就卖不出去。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卖伞了;天一放晴,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可以晒布了。在哲学家的开导下,老太太以后天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健康起来了。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寓言《塞翁失马》

作为导入的故事要短小精练,情节不必在曲折复杂,而且要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由学生来讲。

5.事实导入.

运用现今社会上所发生的事情作为语文教学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加强对社会的认识,从现实的热点问题中找到根源,了解发展的脉络和影响。这种方式 可以使语文教学紧密地贴近现实,贴近社会,激起学生探寻语文的热情。

      教师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信息,尤其是国内外重大的新闻,作为新课教学的导线,引导学生从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去透视原因或影响,进而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6.诗歌导入

 运用诗词、歌曲、歌谣、对联、格言等文学作品来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用于导入的诗歌,应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而且应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作品,篇幅最好不要太长。

案例3.《故乡》的导入

引导学生朗诵席慕容的诗歌《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引入课题 :故乡是飘零落叶的根,是漂泊游子的归宿。每逢回乡时,我们心中总是难掩激动与期待。光阴流转,二十年倏忽而过,故乡现在是何种模样?“ 我”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回到曾经魂牵梦萦的地方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回《故乡》。

7.文献导入。

选择与本课有关的文献论述,作为导入的材料,使学生从阅读资料入手,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这是运用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境况中的一种方式。文献导入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案例4《短文两篇》导入。

师: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读书致胜。

幻灯展示资料: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8年的调查表明,在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在450万人口的以色列,伴有借书证的就有100万。在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首。

怎样读书呢?为什么读书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作为导入的文献资料,应是典型的,精练的材料,并尽可能选用文字浅白的资料,以便学生阅读。

 

   8.歌曲导入。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并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歌曲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教材中有一些内容是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的,导入新课时可以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资料,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感知、联想理解等与审美有关的心理活动被引发,伴随着起伏的旋律,他们能把自己的情感移到艺术作品中,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体验,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案例5《云南的歌会》的导入。

听民歌《蝴蝶泉边》。

师: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唱歌,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9、直观导入

       这一方式 是在上课一开始,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图片、图表、动画、视频,或是出示文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而提出相关的问题,切入到本课的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的材料进行导入,符合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上教师就直观材料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从情绪上和思想上进入到语文的情境中。

案例《敬畏自然》的导入

运用多媒体播放《人与自然》的片段,由此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种方式能够快速地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初步的研发认识,促进学生的观察和思考。

10、经验导入

        就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契机,通过引发学生对己有经验的回忆与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经验与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的联系,进而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

案例8《敬业与乐业》的导入

由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体验导入:问:你什么时间最快乐?(学生自己谈自己的体会)

师:牛顿在实验室作实验时忘了吃饭,居里夫妇在艰苦的环境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镭。。。。。。。这些科学家们为什么能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结:他们不仅有伟大的理想,更有一种执著的敬业精神。他们以劳动为快乐,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人类创造财富为快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可贵的敬业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教我们“敬业”“乐业”的文章。

中学生虽然涉世不深,但也有对世事的观察、感受和体会,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经验,从学生较为熟悉的问题中拓展语文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探究。

 

11、溯源导入

    这是以讲述某种事情、现象、掌故、成语、习俗等的来源为主的一种导入方式 。所引用的情况,学生一般是知晓的,但不一定了解其源头是什么,教师借以介绍其来源,既生动有趣,又使学生开拓了知识面,引导学生随之进入到新课的学习。

案例9.《五柳先生传》导入

师: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高高矗立着一尊青石雕刻而成的孔子像,让我们跟随着这位圣贤回到2500多年前,话说孔子有3000弟子,72贤人,颜回属72贤人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圣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说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坚守自己的信仰。这就是我们后来所崇尚的安贫乐道。这种品德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也再现了,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睹这位神秘隐士的风采吧。

 

12、乡情导入

学校所在地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乡土历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在导入时利用家乡的资源,对学生来说更为贴近,也更为亲切,能在情感上和思想上产生共鸣,既可以激发乡情,又能够促进学习的热情。本地区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重要事件、民间传说和历史名胜古迹、建筑等,以及家乡的社会民展状况,都是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的。

13.网络热词导入

网络热词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事件或热点话题息息相关。通过分析网络热词,了解这些词语隐含的价值观念,增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烘托融洽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对于社会的热点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案例10.《端午的鸭蛋》导入

上课后,教师将“吃货”书写于黑板上。

师:同学们,这个词你们认识吗?

(齐答):  “吃货”(chi huo 

师: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个词语呢?

生(A):爱吃的人。

生(B):贪吃的人。

生(C):喜欢吃且对吃颇有研究的人。

师:看来同学们善于积累词语的热情挺高。老师不妨给大家再解读细致一点。吃货,多指爱吃的人,这个词语属于中性词,目前最广泛也是大家最认可的解释是特指会吃、特别爱吃的人。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随着近几年的微博流行。 吃货,一词被广大美食爱好者广泛传播,用于自称和互称。 2012,随着央视记录频道推出的美食专题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词的传播和应用达到高点。今天老师也陪同大家做一次“吃货”去江苏高邮品品《端午的鸭蛋》。

对于网络热词,社会的热点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又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