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卡右佛像文化 |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后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朮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曆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民族的百科全書。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苯教作品。
密教觀音有多頭臂像與曼荼羅,影響最大的是千手千眼觀音。因梵伽達摩所譯《千手經》亦稱《大悲咒》最為流行,所以也稱大悲觀音。十一面觀音也很流行,還有如意輪與不空絹索觀音。如以聖觀音為主,加上馬頭觀音,就稱為六觀音,再加上准提觀音就是七觀音之說。也有一種六觀音說是將准提觀音代替不空絹索觀音。馬頭觀音以馬頭置像頂上,是觀音也是無量壽的仇忿怒身,也現為明王像。而准提觀音則又有清淨佛母之稱。
http://s4/mw690/d17d763ft7cdddc9c3e83&690
http://s16/mw690/d17d763fte0aa9e2582ef&690
http://s1/mw690/d17d763ft0c6aa45dd960&690
http://s12/mw690/d17d763fte0aaa0a66edb&690
千手觀音傳入中國經曆了一段波折。唐初武德年間(618-626),中天竺瞿多提婆攜帶細氈上畫像、結壇手印經本進獻高祖,但“太武見而不珍”,結果其僧的抑悒而歸。貞觀年中(約638)又有北天竺婆羅門僧持梵本奉進,唐太宗即敕令智通共梵僧翻譯,隨即送入內廷,未能流通。智通因而又以韜提、婆伽兄弟傳本譯成,至高宗永徽四年(653),智通又在總持寺譯出《千轉觀音經》、《觀音隨心咒》等。其隨心咒法親得三藏玄奘法師所傳,據經后記,“通作此法,觀世音菩薩親自現身”。當時隨通學密法的僧人很多,影響不小。而北天竺蘇施伽、常州正勤寺主慧琳、居士李太一是在洛京(洛陽)傳千手法的另一派。武則天時,烏杖那國達摩戰陀,在洛京傳千手法。據波頗所作經序,“於妙氈上畫一千臂菩薩像,并本經咒進上,神皇令宮女繡成,或使匠人畫出,流布天下,不墮靈姿”。武則天倡導畫繡千手觀音像,能不使天下流布嗎?惇煌藏經洞中也偶有北魏剌繡佛畫出現,俄國所藏有觀音三尊之繡像,可知從北朝至唐一直有繡佛作品出現。唐機伽達摩譯出《千手經》后,此經像才流行。關於千手觀音的由來,有觀音菩薩發大誓願訖即得千手;化現千手千眼降魔,以及其千手眼可出千佛及千轉輪王之說。后世則結合中國土孝道說觀音化為妙善公主,舍手眼以救父,終得千手千眼,妙善公主事廣泛流傳民間。
現知洛陽龍門石窟的初唐千手像為最早,而惇煌莫高窟的千手經變最為丰富。
http://s14/mw690/d17d763fte0aaa3d96acd&690
http://s15/mw690/d17d763ft7cdddd3024be&690
http://s2/mw690/d17d763fte0aaa6c677f1&690
http://s6/mw690/d17d763fte0aaa6ca09b5&690
千手千眼之形象、姿態、持物、印相等變化很多,主要有三面、十一面等等,手臂則有二、四、八、二十五手和四十手諸種,更有密匝如數作成千只手的,如大足石窟中宋代石雕、開封大相國寺、莫高窟元代壁畫,觀音千手皆現。惇煌千手經變起於盛唐,出現有單、三、十一面及五十一面觀音等,日本僧人輯成的《秘藏記》中載有二十七面像,而京都法性寺有二十七面觀音立像,奈良金峰山寺與兵庫清澄寺中有二十七面絹畫像。
千手像的法器,主要為四十正大手所持執,以示息災、降服、祈願、成功種種表徵。《千手經》中載:若為富饒種種珍財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若為腹中種種病者,當於寶缽手;若為降服一切鬼神者,當於寶劍手;如此等等。不空譯本則有:甘露手、施無畏手、日精摩尼手、月精摩尼手、寶弓箭手等。蘇哺羅所譯經中專有略說四十手之法的部分,此經將四十手分置五部,即:佛、金剛、摩尼(寶)、蓮華、羯摩(事業)部,每部配有八手,分管理息災、調伏、增益、敬愛、鈎召法。《千光眼秘密法經》云:三昧光中涌出二十五菩薩,頂上具十一面,身上具足四十手,各有一慈眼。二十五菩薩各具四十手目,可合為千手千眼。又四十手中每眼亦表示二十五有,合計亦千。依《入楞伽經》,生死輪回之謎累計分為二十五種,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稱為二十五有。如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阿修羅有等。雕刻與繪畫中龍門初唐雕有十二正大手,大足宋刻有一千零七十正大手,手勢生動,持物各不相衕。而惇煌七十幅千手觀音壁畫中正大手從二、八、十至五十、六十二、七十二至一百只的種種變化皆有,但仍以合於經軌的四十二正大手為多。而榆林窟第3窟中西夏塑繪的千手觀音六十二正大手圖樣,過去均釋為有踏碓、犁耕、釀酒、鍛鐵等勞動工作場面,近來發現其決非描畫一般生產勞動場景,實為藏密中的得大成就者,是西夏系及傳承之間融會變通之例,非常獨特。
千手觀音眷屬有二十八部眾,皆為護法神,如密跡金剛力士、摩酼首羅王、那羅延堅固王、金毗羅王、滿善車王、摩和羅王、畢波迦羅王、五部淨、帝釋王、大辨功德天、東方天神母天、毗樓勒叉天、毗樓博天王、毗沙門天王、金色孔雀主、婆藪仙人、散脂大將、難陀龍王、沙迦羅龍王、阿修羅龍王、韓達婆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后羅伽王、大梵天王、金大王、滿仙王、雷神、風神。不難看出二十八部與諸天部很是接近,天部有二十天、二十四天、二十八天之說,其間有些增長變化,一般諸天排列有禮佛之隊列,還有金光明道場,即燻修道場之列。而千手觀音及眷屬,在四川石窟、惇煌絹畫與佛寺皆有,排列方式多種多樣。北京明代大慧寺殿堂中,二十八部眾的塑造極為出色,而且與諸天的關系更為相貼近。如鬼子母、帝釋與四天王等,但現存二十八部眾圖像與經本記載難以完全對應,其間有些源流變化尚不易釐清。大英博物館藏《千手千眼觀音圖》,繪出了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如意輪菩薩、帝釋天、白梵天、金翅鳥王、功德天火頭金剛、大黑天摩訶迦羅、摩醯首羅天等。摩醯首羅天的形象竟然出現了具明妃的雙身像,說明藏密的圖像教法很早就溶入了漢地密教,吐蕃時期已在惇煌有所流行。這對了解漢藏密宗的傳承很有價值。
千手眼觀音又多具十一面,據清工布查布譯著《造像量度經續補》,觀世音菩薩也分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法身觀世音菩薩有八手,頂為十一面;化身觀世音有九百五十二手,合為千手。藏傳佛教的十一面千手觀音都是十一首重疊,千手作成放射形的三層團扇狀,四十八手中各有執物,極為繁復精致。其余的九百十二手,不持物,皆作施願印。“掌中眼目,參差互現,一一分明。諸臂相皆極柔順圓好,如正開之蓮華,各不侵礙。”
大悲咒中之梵文咒語,本身即是各種佛菩薩、鬼神的名號。不空與伽梵達摩譯本均有八十句咒。有些據大悲咒所作的圖本之中,將這八十四咒形象顯示一一畫出,如明代人畫泥金咒顯現之像。而現代寺院中傳本系以伽梵達摩本為據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