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塑像犍陀罗印度 |
公元前6世紀末期,釋伽牟尼在古代印度創立了彿教。印度的犍陀羅地區後來被確認為彿像造型藝術的起源地。今天的地圖上,古印度的犍陀羅應該包括如下地區:以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為中心,西北到阿富汗的哈達,東南到印度河東岸的塔剋西拉,北到斯瓦特。犍陀羅東西寬200多公裡,西北群山矗立,東南是溫煖的印度河穀底。
http://s11/mw690/d17d763ft7cd983bb26ca&690
http://s14/mw690/d17d763fte07f26c794fd&690
http://s10/mw690/d17d763fte07f2665f859&690
http://s1/mw690/d17d763fte07f26734560&690
http://s8/mw690/d17d763fte07f26b60207&690
http://s5/mw690/d17d763fte07f26b28674&690
http://s1/mw690/d17d763fte07f26be7800&690
http://s5/mw690/d17d763fte07f26d62fa4&690
http://s14/mw690/d17d763fte07f26ce816d&690
http://s3/mw690/d17d763ft7cd983e86c52&690
早期的犍陀羅彿像與真人大小相同,也許由於最初募求的工匠技藝直接承襲於古羅馬,所以從犍陀羅彿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彫刻精緻的西洋相貌——具有雅利安係歐羅巴人種的高鼻和上品的口形:鼻梁與眉脊連接,鼻翼窄,嘴小,嘴角深陷,脣形飽滿;額中髮蹟前伸,兩鬢有髮,髮由前嚮後梳,波狀縷髮,髮縷清晰;麵部微有笑意,是彿陀特有的冥想錶情。
http://s7/mw690/d17d763fte07f26e00266&690
http://s14/mw690/d17d763fte07f27281f7d&690
http://s12/mw690/d17d763fte07f26fecd9b&690
http://s4/mw690/d17d763fte07f295197c3&690
http://s12/mw690/d17d763fte07f293f447b&690
http://s14/mw690/d17d763fte07f26c794fd&690
古印度時期的犍陀羅一直是絲綢之路要衝。公元前4世紀,當亞歷山大把廣闊的中亞地區變成羅馬帝國的殖民地後,希臘文化也沿著絲綢之路傳入印度,以犍陀羅地區為覈心進行傳播。公元1世紀,月氏人的貴霜部落統一了全族,他們佔領了犍陀羅地區,並開始在古印度版圖上全麵擴張,建立了統治長達五個世紀的貴霜王朝。貴霜王朝時代,希臘文化已經非常盛行。貴霜王朝第二代王閻珍膏按炤羅馬帝國的金幣規格鑄造髮行金幣,第三代王迦膩色迦甚至還使用了希臘文字。希臘文明與當地的印度文明和貴霜族的伊斯蘭文明相結郃,孕育齣瑰麗的貴霜文明。犍陀羅的彿像藝術就是這一時期的傑齣產物。
http://s1/mw690/d17d763fte07f26734560&690
http://s8/mw690/d17d763fte07f26b60207&690
http://s5/mw690/d17d763fte07f26b28674&690
http://s1/mw690/d17d763fte07f26be7800&690
http://s5/mw690/d17d763fte07f26d62fa4&690
有資料錶明,彿像產生於公元1世紀貴霜王朝統治時期的犍陀羅地區。公元1-2世紀是貴霜第三代王迦膩色迦王的統治時期。迦膩色迦王時代也是貴霜王朝的鼎盛時期。他在犍陀羅地區建都,並積极推廣彿教,對其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彿教史上與阿育王齊名。古羅馬人為神話傳說中的眾神造像是希臘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受希臘文明影響的貴霜族人在尊崇彿教的同時,也開始仿效希臘人的做法,用理想的人體像來錶現彿。
http://s3/mw690/d17d763ft7cd983e86c52&690
早期的犍陀羅彿像與真人大小相同,也許由於最初募求的工匠技藝直接承襲於古羅馬,所以從犍陀羅彿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彫刻精緻的西洋相貌——具有雅利安係歐羅巴人種的高鼻和上品的口形:鼻梁與眉脊連接,鼻翼窄,嘴小,嘴角深陷,脣形飽滿;額中髮蹟前伸,兩鬢有髮,髮由前嚮後梳,波狀縷髮,髮縷清晰;麵部微有笑意,是彿陀特有的冥想錶情。
http://s7/mw690/d17d763fte07f26e00266&690
http://s14/mw690/d17d763fte07f27281f7d&690
創始期的犍陀羅彿像從嚴格意義上說是希臘神像的繙版,通常眼睛大睜,眼毬突齣,而且蓄鬚。後來很快就不錶現鬍鬚了,而且融入了彿傳的精髓——錶現彿陀入定覺悟中的冥想錶情。作為彿傳的一個情節,“冥想”的情形是錶現釋伽牟尼開悟的一個重要過程,犍陀羅彿像在錶現冥想方麵很有特色:在彿像麵部,讓輪廓明確的眼瞼半遮眼毬,眼窩邊緣麴線流暢,視線低垂,麵容豐滿安詳,以此錶現釋伽牟尼開悟前的半眼禪定。
犍陀羅彿像早期的頭髮為束髮形肉髻,後來頭髮捲麴,製成了螺髮狀肉髻。彿衣樣式通常為通肩衣,即希臘羅馬服飾的一整塊佈的無袖衣,從右肩搭到左肩。衣紋技法與希臘彫刻近似,以左肩為起點,放射狀伸嚮各處。衣服質料厚重。犍陀羅彿像髮展到晚期,又逐步增加了錶現彿陀露齣雙腳或是袒露右肩的一些特點。
http://s12/mw690/d17d763fte07f26fecd9b&690
犍陀羅彿像有立像、坐像和倚像等。立像的彿頭微微前頫,兩腳分立,重心靠近左腳,右腳似乎正在移動。這是傳統的希臘彫刻的平衡姿態。坐像的彿陀多在方座上結跏趺坐,下擺垂於坐墊前,在方座上形成程度不同的懸裳。倚像分為普通倚像和交腳倚像兩種,前者兩腿相並,後者兩腿交叉。另外,也能看到隻有一條腿下垂的半跏趺像。
大多數彿像頭有光環,或者其他神人相。彿傳中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錶現在犍陀羅彿像當中,是手指和腳趾之間的幔網相、丈光相、肉髻相和白豪相。這些相在犍陀羅彿像身上都作為裝飾,居於次要地位。
http://s4/mw690/d17d763fte07f295197c3&690
http://s12/mw690/d17d763fte07f293f447b&690
犍陀羅彿像時代從公元1世紀一直輝煌到6世紀。除了彿像之外,還有大量的菩薩像。這些菩薩像大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持淨水瓶的彌勒菩薩,其餘皆為汎指的菩薩。菩薩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的人”。菩薩麵相莊嚴,有鬍鬚、高鼻梁,上身未著衣,下身著裙,肩部和臂腕部有多重裝飾。髮式複雜多樣,髮間有裝飾。多數頭有光環,或立或坐。
犍陀羅彿像以石彫像最為常見,青銅鑄像較少,鎏金鑄像則更為罕見。通常使用綠乾枝巖和灰綠色雲母片巖,還有在公元3世紀普遍採用的灰泥作為材料。金屬材料則因製作工藝複雜、金屬價格昂貴導緻訂單的差別,故傳世金屬造像极為稀少,偶有齣土,也因為印度河流域附近土壤潮濕,銅質受到侵蝕而已失原有樣貌。
前一篇:佛教與工筆蓮花(之一)
后一篇:佛教與工筆蓮花(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