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之“致未来的教师”
(2017-12-23 21:46:24)分类: 读书笔记 |
《给教师的建议》之“致未来的教师”
湘钢一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们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是学习的奴隶,更不是考试的工具,如果学习都不能给学生带来乐趣了,这样的学习必将被抛弃。要想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心,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内在向往学习的动力,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支撑,如果教师无视这一点,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教师要允许学生有“执拗性格”。苏霍姆林斯基在该目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执拗性格万岁”。现在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学生接连不断的成绩不好,他就跟自己的命运妥协了,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想法,就是“自己什么都不行”,自己给自己贴上了“差生”的标签,每当见到态度冷淡、毫无怨言、准备好耐心倾听教师的训斥而无动于衷的学生时,内心不是欣慰,而是极度不平和愤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为这种毫无怨言、默不作声,准备接受任何训斥的学生而感到可怕,因为这正是学生放弃自己、不想为自己辩驳、缺乏斗志的开始。
教师要相信学生,要给学生以信心。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学生所关切和操心的世界。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这颗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给熄灭,要是我们在心里也能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地给与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自己。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他的精神面貌,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却不认识自己,更不了解自己,这是一种可悲的现象。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随他而生,也随他而死。
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是在字面上分析它优缺点时候,它还不能算真正的方法。就相当于,一套精致的工具,它们都放在那里,各有各的用途,可是当人的手还没有接触他们时,这些工具只是每一块金属而已,和普通废铁没什么两样。教学方法也是一样,有了匠师才会有方法。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的时候,它才有效。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只有你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