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指导学生作品】高一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5-10 16:46:47)
分类: 高中政治教学

高一作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组成员:

何佳灵,唐卫军,王筱萱,贺旭辉,谭浩宇,侯祖国,谈双旗

     摘要: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作业设计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调研发现,当前高一作业设计还存在数量过多,耗时太长;类型拘泥于书面,形式单一重复性较高,缺乏层次;反馈不及时,影响效果等问题,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饥”“饿”不均,使得作业的育人价值难以实现。因此,作业设计应坚持科学的设计原则,以此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作业设计问题创新作业

 作业设计既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与理解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反映当前高一作业设计的真实情况,我们以高一年级全体学生为调研对象,共发放296份问卷,回收问卷271份,回收率91.60%,有效问卷261,有效率96.31%。现将调研结果分析如下:

一、高一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过多,耗时太长

调查结果显示:不论学生成绩的好坏,绝大部分高中生(47.3%)每天都要花三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当天的作业,甚至大约五分之一(20.7%)的人要用四个小时来完成!年级排名在前两百的同学有仅有一小部分(11.8%)可以用一个小时完成作业,还有一小部分(18.7%)要用四个小时来完成作业。可见对优生来说,作业也是一个较大的负担。而对于年级两百名以后的同学来说只有5.3%(各个阶段的平均值)可以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作业,而有将近20%的人要用四个小时完成作业!在年级五百名之后的同学有三分之一(31.7%)的人要用四个小时来完成。(表1

1:你每天大约用多长时间完成作业?

写作业时间

 

排名区分

200名以前

200-300

300-500

500名以后

1小时

11.8%

5%

2%

9%

2小时

26.5%

25%

28.6%

21.1%

3小时

43%

55%

51%

38.2%

4小时

18.7%

15%

18.4%

31.7%

就学习时间而言,42.7%的人要在晚二结束前十分钟(9:30)才能把作业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20.4%),作业要写到十一点以后。所以对绝大部分同学来说,作业是个相当大的负担,它占用了学生几乎整个晚自习甚至是晚自习之后的时间,让学生们休息的时间大大缩短,更不用说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了。这样,也会影响第二天的听课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二)类型拘泥于书面,形式单一

 90%以上的老师以布置书面性作业为主,布置实践性作业和口头性作业的次数之和不足作业总次数的10%.。专业调查表明,单一的书面性作业只是片面的强调成绩和解题技巧,没有提升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明明有这么多弊端,可为什么中学教育在作业的布置方面还是以书面性作业为主?老师也有难处。教育局只下发了与课本内容相对应的习题 ,而且学校又规定了考试的间期和范围。导致老师不得不在规定的时间教完该上的课程,作业不得不跟进到所学的地步。如果老师采用新的作业形式,无疑会增加老师的负担,而且不一定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作业形式一书面性为主也是一种必然。(表2

 

2:平时老师主要布置什么类型的作业?

实践性作业

4.7%

书面性作业

90.1%

口头性作业

5.2%

(三)重复性较高,缺乏层次

据统计,不论成绩的好差,在将近一半的学生(45.3%)眼中作业的量过多,当然更多的学生(46.3%)还是觉得作业的量刚刚好。可就成绩而言,成绩越差的同学,越觉得作业多。调查显示,在年级前两百学生中只有34%的人认为作业较多,而在年级五百名之后的同学却有一半以上的人(63.2%)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对于大部分五百名之后的学生来说作业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学习的在于理解和反复训练,这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机械的重复做练习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固化他们的思维方式。所以重复练习不应太多,适度就好。(表3

 

3:你认为平时的作业量如何?

作业

排名区分

200名以前

200-300

300-500

500名以后

太多

34%

38.5%

16.1%

63.2%

太少

15%

5.1%

0

5.2%

刚好

51%

56.3%

53.9%

31.6%

(四)反馈不及时,影响效果

 在批阅方面大部分老师还是相当敬业的。据学生反映,在交上去的作业中,老师经常不批改作业的次数仅占5.6%,51.7%的老师相当敬业,经常及时的批改作业。66.4%的作业老师也会及时进行讲解,仅有2.3%的作业老师不会及时讲。毕竟老师也需要休息,放松,偶尔不讲作业也很正常。(表四)

4:老师会不会对作业进行及时的讲解?

老师会不会对作业进行及时的批阅

 

 

程度

老师的行动

批阅

讲解

51.7%

66.4%

经常不会

5.6%

3.4%

偶尔会

38.6%

27.9%

不会

4.1%

2.3%

但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老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过于单一,甚至没有评价。就一“查”字。学生做作业做的相当辛苦,可是老师往往由于时间问题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做作业积极性。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二、当前作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制度有待完善,导致作业目标实现单一

我国还没有能力在教育方面投入太多的资金,所以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独特的思维,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业作为巩固所学知识最普遍的方式,它的创新势在必行。如果作业不创新,中国未来教育的发展也很可能与我们想象中的大相庭径。

(二)学校统一式的教辅资料,导致层次性缺乏

 学校统一定制教辅资料,不管你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所用的资料都是一样的,这样统一式的资料如果过难,对差生来讲根本就吃不消;如果过于简单,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讲,就像饶痒痒一样,没有一点作用,因此学校统一式的教辅资料是导致作业设计层次缺乏的重要原因。

(三)部分教师观念落后,导致作业形式枯燥乏味

  目前巩固知识的方式仅停留在书面性的提问与作答层次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也证明了中国的教育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大的潜力等待被挖掘。

 (四)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得部分教师难以及时批改和讲解

  教师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多,工作、生活压力很大,这极大的影响了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同时,在工作上,教师的课时压力也很大,如果用课来讲作业,会导致课时的延误,影响课程进度。

三、解决当前作业设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据调查显示,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大部分(43.7%)都喜欢老师统一布置作业。这就已经说明,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学习。当中国的下一代失去创新力的时候,正是中华名族走向衰败之时。 如果再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结果可想而知,学生的未来将是无限的迷茫。

(一)要对作业及时反馈,增强作业效果

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据案例分析,学生之所以丧失了对学习的积极性,是因为成功和快乐的体验太少了。在案例中,老师对一位学生采取“诱敌深入”战术。一点一点地鼓励这个孩子,激发这个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有了学习的动力,成绩也有了质的提高。尽管知识是固定的,但是教学方法是多样的。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成绩的根本措施。

(二)提高作业形式的综合性

单一的书面性的作业,会打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让学生知道合作的重要性。据调查显示:80.3%的同学都是自己独立地完成作业,不会去与他人合作!。有人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合作的时代,不学会合作,将来是很难有出路的。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固然重要,但是在未来,如果不会合作,是很难将事情办好的。传统作业,侧重于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它在使人独立思考的同时忽视了合作。而合作,在将来可能比独立思考更加重要。所以如果能通过改变作业形式来让学生学会合作,同时也让作业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将是一次巨大的创新。.例如:一次作业可以涉及多个智能领域,涉及更加广的知识面,可以集听,说,读,写,演,唱于一体。那么就能有效的避免那些传统作业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从而让学生乐在其中,达到真正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注重布置作业的层次性

由于老师统一布置作业而导致优生没办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差生不能很好地消化当天所学的知识。所以作业的设计应该尽量面对各层次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来满足不要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当作业布置既考虑学生的共性,同事又兼顾学生的个性时,作业不但可以成为学生们获得成就感,也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四)加强对作业内容的筛选

     有很多学生反映,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很多作业都在考查一个知识点,因此是在做重复性作业,所以,教师应该在不知作业时,要提前对作业进行筛选,增强作业效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五)作业的互动性,提升合作、表达能力

  创新是未来所有行业发展的总理念。一个企业如果进行不创新,不紧跟时代潮流,它将随时有被淘汰的可能。个人如果没有创造性的思维,也很难做出一番成就来。作业亦是如此,表现过程需要创新。可由于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现在的学生已经对作业表现过程的创新已不抱有改变的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