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标签:
读后感读书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杨有平
1、不符合或者无视人的天性的教育常识,是没有根基的教育常识
2、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3、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浸润着对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教育透,则人生透。人生不透,教育也难免隔靴挠痒。
4、教育需要像意守丹田一样意守人世重大的精神难点,像打开天门一样打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生命发展和灵魂救赎之途。人生的密码就是教育的密码。
摘自《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
5、人的独一无二性,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
6、 教育者赖以自豪的成功,就在于他们能够自信的宣告:我培养出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我参与创造了他的独特
7、 洛克“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摘自《每个人都是宇宙间独一无二的》
8、海德格尔:“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人之所以是未成的,原因在于人是充满了可能性的动物,他从不会把自己的发展固定于某一点,而是不断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已经完成了的只是某种可能性,而不是全部的可能性。
9、 人不具备可能性所带来的可塑性,那么教育就失去意义了。
10、 教育就是在求证人性和生命的可能性,也是在引领和扩展这种可能性。
11、事可以成,但人永远未成。不是考上大学就是成了,不是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就是成了,不是获得博士学位,赢得多少头衔就是成立,所有的成都是相对的,相对于以往的自己,但对于未来的自己,人始终处于未成的状态。
摘自《人始终是未成的》
12、人只有具备对活在本身进行反思的意识与能力,才是真正的活着
13、人只能自己活着,这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人性中似乎还潜藏着另一种基因:替代别人生活的欲望。
14、 被活着这是暂时的现象,自己活着才是永恒的本质。
15、海德格尔:“人的存在,不是被存在,而是“去存在”。
16、 有多少主动性,就有多少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丧失了主动性,就失去了更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17、教师常常忍不住用自己的问题代替学生的问题,用自己的观点代替学生的观点,用自己的思考替代学生的思考等等,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无头脑、无能力、无智慧,更无独立人格。
18、 所谓生命的主体性,以天赋的权利为起点,以后天的教育造就作为终点。
19、教育的价值在于把人的权利变成了人的能力,把人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摘自《人只能自己活着》
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