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好奇心是一把钥匙》

(2016-05-17 10:19:19)
分类: 论文

好奇心是一把钥匙

白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何其敏

摘要: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利用他们对科学的热爱成为一把钥匙,从而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关键词:主动地探究   好奇心  开启引领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应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能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发展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揭示了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许多规律。研究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学习科学研究还表明,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包括概念的扩展和建构以及错误概念的抑制和转变。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我能伤人也能救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引导使之成为学习科学知识的一把钥匙,因为好奇心是产生兴趣的基础,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正是兴趣和求知欲的萌芽,利用这把钥匙去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未知、充满色彩的世界,科学课教他们从身边的事物开始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探究其源,时时来问一个个为什么,足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从容易的活动着手,让孩子知道科学探究不是尖端的事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学习科学就如此这般既简单又有趣。我在讲《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分别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这7种物体是一组有结构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断沉浮的,也有难以直接判断沉浮的,比如萝卜、蜡烛等。我首先让孩子们猜测,他们叽叽喳喳争论不休,充满好奇。于是我将7种材料分别放到水槽中,让他们进行观察,有的像他们猜测的一样,可有的却出乎他们的预料,如萝卜、蜡烛。有的孩子竟然用手往下压,可当手松开后,材料仍旧浮上了。通过实验让孩子们总结出: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质量没有关系。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同时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可以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接着我又问: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孩子们争论着,开始动手实验。当结果出来后,他们一会“咦”,一会“啊”,结果竟然与他们的预测不一致。再一次的总结出: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质量没有关系。

到我总结时,我又一次的利用他们好奇的这把钥匙,说道: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质量没有关系。那么下节课我将给大家做实验,让你们发现物体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质量有关系。一句话为下节课做了铺垫,又引起孩子们的好奇,

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都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在开启,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 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让孩子主动发现真理。

如教《沉和浮》一课,我拿出五个体积和形状,大小一模一样的塑料药瓶,让学生观察,并告诉他们:“如果都放进水槽中,它们的沉浮是什么样的?”从学生的脸上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没有多大的好奇心,因为这都是他们常见的。因为根据他们日常经历,多简单呀?这还用拿在课堂上来做实验吗?当我将五个塑料药瓶放进水槽中,情景出现时,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好奇。怎么啊!咦,它们为什么沉得不一样呀?塑料药瓶不是一样的吗?我让学生走上讲台,拿出塑料药瓶,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打开药瓶再看看里面有什么,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面对这些情况,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问题,对学习有了积极的态度。在这里就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发挥引导、组织和支持的钥匙作用,让学生主动而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充分体现做科学、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的思想。就需要我们常常抓住身边的一些科学问题,唤起学生的好奇,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播种发芽》一课,课堂上我指导学生们解剖并观察蚕豆种子。让他们小心地剥开种皮、掰开子叶,然后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看能发现什么。渐渐地同学们的脸上露出了好奇。蚕豆里有两片好嫩的幼芽啊!原来种子是有生命的!蚕豆苗是它长成的吗?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问题,对学习有了积极的态度。

 教育是无形的,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从孩子身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需要通过自己的示范和与学生的互动,以及组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和辩论,将学习引向深入。

如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一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我做洋葱表皮切片,师生同步实验,擦拭玻片,保持玻片清洁。在清洁的玻片中间用滴管滴上一两滴清水,放在一边备用。在洋葱皮内表皮用小刀划“#”字,然后用镊子小心取下这层薄薄的表皮,放到玻片上水滴中间使其平整的展开。盖盖玻片,用镊子把盖玻片倾斜盖在切片上,以防出现大的气泡。为了观察的更清晰,用稀释的碘酒给标本染色,染色时把标本倾斜,在上方用滴管滴一滴稀释过的碘酒,然后把多余的水用纸吸掉。把标本放到对好光的显微镜载物台上,用压玻片压住标本,然后在目镜中观察,慢慢的调好焦距,知道最清楚位置,一边观察一边画下细胞的样子。

学生细心观察,仔细模仿我的每一个动作。“啊,细胞是这样的,像砖砌成的围墙呀。”“怎么是一格一格的。”“怎么有一个小泡呢”。他们好奇,他们兴奋,他们发现了科学,原来科学不是那么遥远呀,它在我们手中,在我们眼中,在我们身边。古代诗人陆游有句名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验是探究的基础,也是学生知、情、意、能发展的源泉。我从引领学生的好奇心出发,开启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研究新课题、发现新问题、接受新知识、形成创造力提供更多的平台。

科学课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趣味性学习、想象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之中,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抓住身边的一些科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学生们都有好奇心,都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都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也往往让学生打开了科学大门的钥匙。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的“好奇心”较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引导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究的期望和兴趣。因此,老师要多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在猜测中互相启迪,可以使后面的探究方法更加科学,探究的重点更加突出,探究活动更加深入。总的来说,我们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充满好奇的,高兴地走近科学,以崇尚科学为荣,从而才能走进科学的世界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