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不起的孩子也赢不了(二)
当孩子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们就会感到焦虑和无助。面对困难,他们有的哭闹,有的破罐破摔,更多的会像小羽一样,选择逃避。“不是我赢不了,而是我不想做。”孩子会在潜意识里这样安慰自己。
“输不起”的责任不在孩子
输不起的是家长
曾有一档电视节目,组织国内外小朋友一起比试,中国孩子一直保持领先,却在比赛的最后关头落后。中国孩子因为失败而痛哭了起来,此时领先的国外孩子看着中国小对手也哭了起来——他是因为同情中国孩子而哭的。虽然中国孩子最终取得了胜利,可外国孩子赢在了爱心,赢在了情绪管理和价值判断上。我们评价孩子时,重视的是可量化的分数、输赢。这样扭曲的评判方式反馈到了孩子的身上,让孩子变得输不起。
除此之外,我们对孩子的评价过于两极化。孩子如果成绩优秀,他/她身上的其他优点就被放大,而缺点被忽略,孩子被“捧上了天”;反之他/她身上的缺点会被放大,优点被忽略。这种“成王败寇”的评价系统也让孩子越来越输不起。
在过去的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可以互补,“东边不亮西边亮”。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让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孤注一掷,孩子必须打败其他对手,否则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孩子的输不起,实际上也是家庭教育的输不起。
这种孩子讨人嫌
输不起的孩子,“自我中心”的特点比较明显。他们害怕比较,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热播的《爸爸去哪儿2》中,杨阳洋平时非常温和,可一旦遭遇失败,他就特别痛苦,怎么都哄不好。他的父亲杨威是竞技体育选手,家庭的影响让他对输赢的概念特别强烈。当这样的孩子被别人否定的时候,性格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输不起会造成孩子的人际关系紧张。谁也不会喜欢成天比较、咄咄逼人的人,周围的人会受到这种负面情绪影响,感到“很累”。
输不起的心态,还会对孩子的自我价值判断产生影响。赢了就有价值,输了就没有价值,极端化的评判标准和明显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压力折磨着孩子。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具有价值,就会变得自卑,严重的还会产生反社会心理:在现行的规则下不能获胜,那我就要破坏规则。
家长不比了
孩子就好了
孩子输不起的心态来自社会和家庭,要想解决也必须从社会和家庭入手。
目前社会中这种激烈竞争的情况不会一直持续,孩子的成长环境会有所改善。比如几十年前人们攀比自行车,现在不会有人在意;近年来人们攀比汽车,现在也有所淡化了。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