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但这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素材贫乏,无话可写,致使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较为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生活为源泉,开阔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展开“文体为纬---过程为经”的训练模式;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等多个途径,帮助学生提高作文素材的积累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使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
【关键词】存在的问题
积累素材 读写结合
一、
目前农村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写作材料
,不贴近实际生活,写起来没有真情实感。
由于农村小学生相对城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就是有图书馆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家中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没有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进行研究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视野相对狭窄,所以作文内容总是单调乏味,三言两语,陈词滥调,雷同虚假。
2、不会用联想和想象来丰富表达的内容。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人们的思想水平也相对保守,孩子们从小生活在农村,对于外面的世界所知胜少,在他们的身边发生的事情是他们所熟知,这些导致孩子们的思想被禁锢了,只会用一些通俗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不出优美的语句。
3、学生没有意识采用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中心思想;有些语句纯粹是为了凑够字数,流水账记完了文章就结束。
许多孩子对于所写的人和事,不注意观察,不善于体会。所以,往往在写作时,他们就只是为了凑够字数,流水账记完了文章就结束,谈不上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更不用说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了。
4、教师只关注了形式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习作素材的指导。
在作文课堂上,现在还有很多教师总是愿意花很多的时间先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题目让学生写。熟不知这样只重视写作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指导,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忽视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积累,让学生久而久之失去了自我。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不知不觉中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惧怕心理。无奈之下,只好拿出一大叠作文选,按要求改头换面,抄抄写写,或者是把以前写过的材料搬来炒炒冷饭。
5、教师只重视结果,忽视学生作文的自改和讲评。
每次作文,学生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完成任务了,不管写得如何,可能都不会再作修改了。大部分教师也许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简单打个成绩,泛泛地写几句评语,就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走个来回了。这样单一的评价,缺乏鼓励性的评语,势必使学生对作文变得索然无味了。可想而知,每次这样的作文教学效果也自然就收效甚微了。
二、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水平的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读中学写,掌握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释放个性,放飞心灵,提高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是十分有利的。针对以上农村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就必须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以生活为源泉,开阔视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不懂得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学生们总认为作文只能写那些大事,而生活中的小事没有必要写,其实,农村的孩子们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家庭、学校、社区中每天发生许多有趣的事情,每天上放学的路上周围丰富多彩的景色,还有在校园内开展的各类活动等等,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擦亮学生的眼睛发现美的事物
虽然农村孩子的生活不如城市孩子那么现代,有动画大片看,有丰富的作文看,但是我们可以用现有的东西教学,让他们发现美好的事物。我们大多数的孩子靠爷爷奶奶隔代抚养的,我们可以在习作上启发学生:爷爷奶奶是怎样关心你们的,比如当你饿了的时候,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需要做的事很多,有的甚至在行动很不方便的情况下,怎样给你做吃的?天凉了,当你在学校感到冷的时候,是谁冒着寒冷给你送衣服送被子?当你生病时,是谁心急火燎地从山上的家里赶到学校的,你心理有什么想法?有哪些话想对他们说说?让学生把最真实的一面写下来。感受我们虽然父母不在身边,而爷爷奶奶也爱我们。
另外,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得到好心人的资助,这时我们可以在习作课上引到学生:当你得到好心人捐助的几百元生活费的时候,当你得到好心人捐助的书包、衣服、鞋子时,你还记得那个好心人的模样吗?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事情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当时你心里最想说的是什么话?让他们明白社会也有爱。让学生看清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写于自己的作文中。我相信只要有爱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二)“文体为纬---过程为经”的训练模式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相结合
“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这种作文教学体系既摆脱了“熏陶式”的中国古代作文教学方法的影响,又摆脱了“模仿式”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是我国作文教学开始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的有益尝试。
写作水平低下首先是没有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进行研究学习,学生普遍不懂得如何看范文。心理学上认为,要想创新得先从模仿开始。北京景山学校周蕴玉和上海于漪为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经”训练模式中就提到要精选典范作品为例文按照要求设计训练方案,组成一个读写结合、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的做法。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范文的基础上写作,在写作中觉得有章可循,才能走上提高写作水平的道路。
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多向思维,这种思维苗头,虽然稚嫩,却颇具生命力,不可轻易否认与扼杀,对于其中蕴含的怀疑批判精神应予以倡导。所以每教一篇新的范文时就要教学生分心评讲,先学别人作文的优点,再用批判的眼光互相指出作文中的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评出优秀习作让学生评赏,与自己的作文进行比较。对带有共性错误提出来让大家分析、比较,总结出教训,拟定修改方案。然后,重点指导学生独立分析自己的作文,综合同学、老师意见,学习运用人家作文优点,改出高质量的作文。当然,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忽视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一般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无本之木。我们必须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目标。
(三)、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1、在阅读中练说,掌握写作方法
袁微子曾说过:“学生学习作文,必须以阅读为基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渗透作文因素教学,对于文章中一些关键、优美的字词句,要让学生从课文语境中加以感悟,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词语的用法,把课文当成习作的典范。如学习完一篇课文,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练说训练。首先,练说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选择文中一些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其次,练说词语、句式的理解。在学生根据文中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能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再次,练说学习感悟。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或对自己的启发等。这样经过三个层次的训练,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也为写作时流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2、在阅读中学写,掌握写作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例子,凭着它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融作文教学于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写作知识,提高作文水平的一条最有效途径。丁有宽老师也说过:“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内容,进行片段训练,进行仿写拟人句、排比句、比喻句等语言感染力训练,还可以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训练,还可以对课文进行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比如在学《秋天的雨》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时,让学生品读描写银杏和枫叶的语句,感受文章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语言美之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的语言进行仿写。“它把金黄给了田野,那金色的稻穗像一只只小手,招哪招哪,招来了满园秋色。”“它把彩色给了菊花,那五彩的菊花像一张张可爱的大花脸,笑啊笑啊,笑来了百花争艳。”又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以仿照写漓江水的特点句式,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仿写:秋天的风真凉啊,凉得让你感觉到了一丝寒意;秋天的风真柔啊,柔得让你感觉好像用手在抚摸;秋天的风真香啊,香得让你感觉到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四)以课堂教学为主,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1、以多元评价为手段,自主修改,帮助学生增强写作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中,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然而,一直以来,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老师往往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评价的过程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注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的感受,这样一厢情愿的做法也就失去了老师评价的功能作用。
2、培养学生学会自改作文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小学生作文是起步习作阶段,作文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很正常,需要老师耐心搀扶,通过批改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缺点。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培养学生学会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在“数易其稿”的修改作文过程中得到某些所悟所获。实践也证明,学生的自改的确要比教师正面讲解和批改收益大得多。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修改自己的习作,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还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从而提高了写作水平。
3、教师作文批改要以鼓励性为主。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尽管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目的就是通过作文批改,既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缺点,又要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应尊重学生的思想感受、情感认识,从他们的习作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几个优美的词语或句子,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有时教师的一条小小的激励性评语,都能激起学生对写作成功的追求,如我国文坛巨匠茅盾小学时的作文本中,就留下了教师充满热情的赞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这些极富鼓励性的评语无疑给少年茅盾以极大的启示和鼓励,成了他在文学路上奋进的动力。由此可见,激励性的评价对小学生有多重要。因此,我在作文批改时,就经常用激励性的语言,例如对优生:“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小孩,如此小的细节你都能观察到呀!老师很佩服你的观察力。”“老师特别喜欢你写的最后一段,情感多丰富呀!写得多传神呀!肯定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如果能把这件事再写具体些,那就更妙。”对比较差的学生:“想不到你这篇作文能这样深深打动老师的心呀!加油,你一定行的!”“上次你才写上几句,这次作文你能写上一大段,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作文一定会越写越好。”当然鼓励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不停地关注学生的进步,不断地激励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时刻都在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几年来,在作文教学研究实践中我一路走来,既有收获,也有困惑。尽管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水平任重而道远,但作文教学这块热土也给了我们农村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我相信在新课改潮流地推动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农村作文教学将别有洞天,走向成功的彼岸。我将期待并继续努力探索着。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总之,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不断激发写作兴趣,不断消除畏惧感,不断多读、多观察、多思考和多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针对学生实际 提高写作能力》[J];四川教育;1980年03期
张经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J];四川教育;1980年09期
杨国平;《谈谈农村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问题》[J];江西教育;1981年05期
罗望春;《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滕秀平;;把学生作文批出情趣改出实效[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李国辉;;引进源头活水 提高作文能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