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风化壳的类型
(2013-07-09 09:55:14)分类: 土壤知识 |
红色风化壳按沉积相的不同可分为残积和堆积两类。堆积红色风化壳主要指第四纪红色歌土。由于第四纪红色新土剖面中下部常含大量网纹状结构,因而又形象地称为网纹红上。残积红色风化完按母岩类型的不同可区分为花岗岩、玄武岩和石灰岩红色凤化壳。
第四纪红色新土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南部以及浙江、广西、福建等局部地区的低丘陵,而以湘、赣两省分布较多。风化壳的厚度一般只有数米,厚的可达10一20m。典型的第四纪红色藏土剖面自上而下常包含贫棕色土层、红土均质层、网纹红土层和砾石层。但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地形和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层次的厚度和排列顺序会有差异。如江西南昌以南和湖南长沙UJb以及浙江金衙盆地以北地区,黄棕色土层厚仅数十厘米。而湖北武昌以南及江西九江以东广大地区,其厚可达1一2m。又如在江西泰和,由于受沉积作用的影响,砾石层可分布于剖面的不同部位,有的第四纪红色猫上剖面的砾石层甚至位于顶部。分布于福建的第四纪红色教上,厚度薄,通常无网纹层,砾石层之上即为均质红土层(龚子同,1985)。
对第四纪红色戳土网纹的成因,有多种解释。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地下水升降导致的还原离铁作用,是红土内部形成白色条纹的根本原因(席承藩,1965李驭亚,1965;朱景郊,1988)。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即使在还原物质很少的情况下,也可导致红土局部的还原作用,形成网纹。殷细宽等(1994)在解释阶地网纹红土成因时,认为不仅有水分的干湿,还有红土本身的涨缩:干湿季节明显地带,干时红色融土收缩产生裂隙,湿时裂隙边缘的铁离子随水向下淋溶,使土体变白,而未被淋溶的土体仍为红色。有的研究者在肯定网纹的水成说的同时,认为也不应排除局部地区网纹的则rl、生物和砾石风化成因:红土沉积时若有冰川夹杂,由于冰块的融化较迟、速率较慢,使冰块附近的土壤受低温渍水作用时间较长,铁质分离从而形成红白交织的网纹(朱显模,1947)。
由于个别地区红土白色条纹中发现植物残根.因而根系的穿插也认为是网纹成因的一个重要原因。根系通过影响水分运动或由于本身的生理活动使铁还原淋失而形成白色条纹(席承藩,1965P李驭亚,1965)。此外,陆景冈提出深厚网纹层的形成,还与新构造运动有关,颇有新意;有的网纹层深达十余米甚至数十米,很难想像地下水的升降幅度有如此之大。深厚网纹层的形成可能是在新构造运动中,地段逐渐上升,地下水位不断改变,而使地下水作用深度累积的结果(图6—2)。
前一篇:可可西里土壤的残余性
后一篇:第四纪红色黏土成因和物源的多样性